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减字木兰花
作者:洪炳文 〔清代〕
楝花香绕。闻说春归人未晓。屈指归期。廿四番风在此时。不如归去。愁向林间听杜宇。梅雨家家。怕卷湘帘对落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的意境如同在春天的花香中徘徊,听说春天已经归来,但人却未曾觉察。屈指一算,归期已近,正是二十四番风的时节。与其继续留在这里,不如回去吧,心中愁苦,独自坐在林间听杜鹃的哀鸣。每家每户都在迎接梅雨的到来,怕是无法卷起湘帘,面对那纷纷落下的花瓣。
注释:
- 楝花:即白楝树的花,香气扑鼻,象征春天。
- 闻说:听说。
- 屈指:用手指计算。
- 廿四番风:指二十四种风,寓意变幻的季节。
- 杜宇:即杜鹃鸟,其鸣叫声常被用来表达忧愁。
- 梅雨:指梅雨季节,通常在春末夏初。
- 湘帘:指用湘江的丝绸做的帘子,形容精致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洪炳文,清代诗人,生活在动荡的社会背景中,常通过诗词抒发个人情感和时代感慨。他的作品风格清新、婉约,善于用自然景物表达内心的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词创作于春天,正值自然复苏之际,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春天的眷恋与归家的渴望,反映了他内心的忧愁与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减字木兰花》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气息,将花香、风声与个人情感交织在一起,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开头的“楝花香绕”便营造了一个充满春意的氛围,接着“闻说春归人未晓”,透露出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失落。诗中的“屈指归期”与“廿四番风在此时”相互呼应,让人感受到春天虽已来临,但归家的时刻似乎依然遥远。
接下来的“不如归去”则是一个转折,诗人内心的挣扎与选择在此显露无遗。面对愁苦,诗人选择了归去,显示出一种对现实的逃避和对自然的向往。而“愁向林间听杜宇”一语,表现了对孤独与哀伤的深刻感受,杜鹃鸟的叫声象征着离别与忧伤,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的愁绪。
最后的“梅雨家家,怕卷湘帘对落花”则传达了一种无奈的情感,梅雨带来的湿润与花瓣的凋落,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与美好的流逝,令人感到惋惜。整首词在意象的构建上和情感的表达上都极具层次感,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邃的思考,展现了春天的美好与人生的无常,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楝花香绕:描绘春天的花香,让人沉醉于春意之中。
- 闻说春归人未晓:春天已经归来,但人们对这一变化并不敏感。
- 屈指归期:用手指头计算,暗示归期临近。
- 廿四番风在此时:二十四种风的变幻,象征着春天的多样性。
- 不如归去:内心挣扎后选择归去,显示诗人的无奈。
- 愁向林间听杜宇:内心愁苦,选择在自然中寻找慰藉。
- 梅雨家家:梅雨季节的到来,象征着生活的琐碎与平常。
- 怕卷湘帘对落花:对美好事物流逝的惋惜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与愁苦相结合,通过杜鹃鸟的叫声象征离别。
- 拟人:花香、春风似乎都有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
- 对仗:词句的工整与对称,使整首诗更具韵律感。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对春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展现了一种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对生命无常的思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楝花:春天的美好与希望。
- 杜宇:忧伤与离别的象征。
- 梅雨:生活中的琐碎与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词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清代
- D. 明代
-
“屈指归期”中的“屈指”是什么意思?
- A. 伸出手指
- B. 用手指计算
- C. 伸展手指
- D. 指向归去的方向
-
“杜宇”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花
- B. 一种鸟
- C. 一种风
- D. 一种树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诗词对比: 可以将洪炳文的《减字木兰花》与李清照的《如梦令》进行对比,两者都表现了春天的美好与人生的无常,但李清照更偏向情感的细腻表达,而洪炳文则通过自然景物传达内心的愁绪。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