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影·文官果树》
时间: 2024-09-19 20:52:3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疏影·文官果树
作者: 夏孙桐 〔清代〕
含烟缀玉。傍梵天尺咫,分荫丛绿。
瞥眼花时,垂实离离,衔泥过燕还啄。
登盘风味知何似,且艳说清华名目。
想堕枝响脆琴床,未减雨肥梅熟。
台畔罗含旧句。蛎苔带露洗,重咏嘉木。
何代移根,薝卜香中,倘有鹓鸾栖宿。
荣枯都付沧桑感,问掌故宣南堪读。
好倩他贝叶余芬,画笔补参金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果树的幽雅与美丽,果实如玉般挂在树枝上,树荫浓密,旁边的天空显得辽阔。在花开的时节,果实垂挂,燕子衔泥归来筑巢。登高望远,品味这风味,或许是清华的名声。想象着果实掉落的声音如同琴声清脆,雨水滋润下的梅子也显得特别丰腴。台边的旧句子在这里吟唱,潮湿的蛎苔被露水洗净,再次吟唱美好的树木。经过多少代的移植,香草中倘若有仙鹤栖息。无论是繁荣还是衰败,都与沧桑感相伴,询问宣南的历史,值得细细品读。希望能借助贝叶的芬芳,画笔为金粟增添光彩。
注释
- 含烟缀玉:形容果实如玉般晶莹,似乎笼罩在烟雾之中。
- 梵天:指天空,表达一种辽阔的感觉。
- 衔泥:指燕子用泥土筑巢的情景。
- 台畔:指台子边上,台通常是指高处的地方。
- 鹓鸾:一种神话中的鸟,象征美好与吉祥。
- 沧桑感:经历世事变迁后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夏孙桐,清代诗人,擅长描写自然景物与人情世态,其诗风清新自然,常以细腻的笔触捕捉生活中的美好。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可能受到当时社会对自然美的热爱与向往,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诗歌鉴赏
《疏影·文官果树》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和自然美的诗。诗中通过对果树、燕子、雨水等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深刻感悟。诗的开头“含烟缀玉”,便以生动的意象引人入胜,果实如玉的比喻让人感受到一种清新脱俗的美感。接着,诗人描绘了燕子衔泥归来的场景,这不仅是对自然的真实写照,也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和家庭的温暖。
诗中“登盘风味知何似”一句,带有一种哲思,诗人思考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品味着生活中的滋味。同时,诗人对果实的期待和对生活的热爱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情感。后半部分提到的“荣枯都付沧桑感”,则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无常与历史的厚重,诗人在感慨中反思人生的意义。
整首诗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让人不仅看到了果树的美丽,更感受到了诗人深刻的情感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含烟缀玉:果实在烟雾中似乎更加晶莹剔透。
- 傍梵天尺咫,分荫丛绿:树木在广阔的天空下,郁郁葱葱,给人以阴凉。
- 瞥眼花时,垂实离离,衔泥过燕还啄:在花开的季节,果实悬挂,燕子忙于筑巢。
- 登盘风味知何似,且艳说清华名目:登高远望,品味这美好,或许是清华的名声。
- 想堕枝响脆琴床,未减雨肥梅熟:想象果实掉落的声音清脆如琴声,雨水滋润的梅子也特别丰腴。
- 台畔罗含旧句:在台边吟唱着旧的诗句。
- 蛎苔带露洗,重咏嘉木:潮湿的蛎苔被露水洗净,再次吟唱美好的树木。
- 何代移根,薝卜香中,倘有鹓鸾栖宿:经过多少代的移植,香草中是否有仙鹤栖息。
- 荣枯都付沧桑感,问掌故宣南堪读:无论繁荣或衰败,都与沧桑感相伴,询问宣南的历史,值得细细品读。
- 好倩他贝叶余芬,画笔补参金粟:希望能借助贝叶的芬芳,画笔为金粟增添光彩。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含烟缀玉”,通过比喻增强了意象的美感。
- 拟人:燕子衔泥来筑巢,赋予了动物以人的行为特征。
- 对仗:如“荣枯都付沧桑感,问掌故宣南堪读”,工整而和谐。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与生命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慨、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历史文化的追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果树:象征繁荣与生命的延续。
- 燕子:象征归属与家庭的温暖。
- 雨水:象征滋润与丰收。
- 贝叶:象征美好的文化与艺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含烟缀玉”意指什么?
- A. 形容果实的美丽
- B. 形容天空的辽阔
- C. 形容诗人的思考
- D. 形容燕子的归来
-
“荣枯都付沧桑感”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生命的感慨
- B. 对自然的热爱
- C. 对历史的追寻
- D. 对家庭的思念
答案: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桃花源记》陶渊明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对比夏孙桐的《疏影·文官果树》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两者都描绘了自然的美,但夏孙桐更侧重于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而陶渊明则描绘了一个理想的、与世无争的桃花源。两者在意象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上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解读》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