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忆长安曲二章寄庞催
作者:岑参
东望望长安,正值日初出。
长安不可见,喜见长安日。
长安何处在,只在马蹄下。
明日归长安,为君急走马。
白话文翻译:
我朝东望去,希望能看到长安,正好是日出时分。
虽然看不见长安的身影,却欣喜于晨曦照耀着长安。
长安究竟在哪里呢?其实就在马蹄的下方。
明天我便要返回长安,为了你我急忙骑马而行。
注释:
字词注释:
- 东望:向东方望去。
- 长安:指唐代的都城,今西安。
- 日初出:日出时分。
- 马蹄:马的蹄子,象征着快速的行程。
- 急走马:急速骑马,形容行程匆忙。
典故解析:
长安作为唐代的首都,是文化和经济的中心,诗中提到的“长安”不仅是地理位置,也象征着对故乡的思念与归属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岑参(生卒年不详),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以豪放的诗风和对边塞生活的真实描绘而闻名。他的作品多描写边疆的自然风光和士兵的生活,情感真挚,语言生动。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岑参在边疆的军事生涯期间,表现了他对长安的思念之情。诗中透露出对故乡的渴望和归属感,反映了当时士兵的生活状态和心理。
诗歌鉴赏:
《忆长安曲二章寄庞催》展现了岑参对长安的深切思念,诗中通过描绘清晨的景象,抒发了对故乡的向往。在诗的开头,诗人用“东望望长安,正值日初出”描绘出一幅美丽的晨景,透过晨光,诗人似乎能感受到长安的存在。尽管长安在视线之外,但“喜见长安日”表明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与期待。接下来的“长安何处在,只在马蹄下”则表现出一种急切感,仿佛只要骑马疾行,长安就在眼前。最后一句“明日归长安,为君急走马”,体现出诗人对故乡的归属感和对友人的关切,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迫切的心情,渴望尽快回到长安。整首诗以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传达出一种浓厚的乡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东望望长安,正值日初出。”
- 诗人朝东望去,期待看到长安,正值晨光初现,象征着希望与新生。
-
“长安不可见,喜见长安日。”
- 尽管看不见长安的身影,但晨光照耀着长安,使他感到欣慰。
-
“长安何处在,只在马蹄下。”
- 诗人思考长安的位置,暗示长安其实就在前方,象征着归乡的希望。
-
“明日归长安,为君急走马。”
- 明天就要回到长安,为了朋友而急速骑马,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责任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长安的存在与马蹄下的路程相联系,生动形象。
- 对仗:诗句结构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将“日”赋予情感,表现对长安的深情。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长安的深厚情感,体现了对归属和友谊的珍视。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行程,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和对友人的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安:象征故乡与归属感。
- 日出:象征希望与新生。
- 马蹄:象征行程与归去的急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岑参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宋代
B. 唐代
C. 明代
D. 清代 -
诗中“长安”象征着什么?
A. 财富
B. 友谊
C. 故乡
D. 权力 -
“明日归长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A. 惆怅
B. 期待
C. 忧伤
D. 平静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夜泊牛头河》
诗词对比: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描绘了对故乡的眷恋,表现出一种壮丽的自然景观与人心的结合。而岑参的《忆长安曲》则更为直接地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归属感,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与诗意。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岑参诗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