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吹曲辞 其四》

时间: 2025-01-17 09:32:05

月落辕门鼓角鸣,千群面缚出蕃城。

洗兵鱼海云迎阵,秣马龙堆月照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月落辕门鼓角鸣,千群面缚出蕃城。洗兵鱼海云迎阵,秣马龙堆月照营。

白话文翻译:

月亮在辕门下落,战鼓和号角声响起,成千上万的士兵纷纷解开束缚,走出边城。士兵们洗净武器,准备迎接海上的云雾,喂马的地方在龙堆上,月光照耀着营地。

注释:

字词注释:

  1. 月落:月亮西沉,暗示夜晚的结束。
  2. 辕门:古代城门的一种,象征边境或军营。
  3. 鼓角:指战鼓和号角,预示出征或战斗的号召。
  4. 千群:成千上万的队伍,形容士兵众多。
  5. 面缚:原指面具,后引申为束缚,指士兵们解开束缚准备出征。
  6. 洗兵:清洗兵器,准备作战。
  7. 鱼海云:海上的云,可能暗指战场的环境。
  8. 龙堆:古代帝王的墓,或指特定的地形。
  9. 月照营:月光照耀着军营,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紧张的氛围。

典故解析: 此诗描写的是一场即将出征的战斗场景,体现了边关生活的紧张与英勇。辕门、鱼海云等意象暗示了古代军队作战的背景,反映出诗人对战争的思考与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岑参(约715年-770年),字子美,号青门,唐代著名诗人,出身于书香门第。他的诗歌以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场面而闻名,语言豪放,情感真挚,常常表现出对壮丽自然和英雄气概的赞美。

创作背景: 《鼓吹曲辞》系列诗作是岑参在边疆驻守时期的创作,反映了他对边塞生活的观察和对士兵勇敢精神的赞美。此诗写于战斗前夕,展现出士兵们整装待发的紧迫感和勇气。

诗歌鉴赏:

岑参的《鼓吹曲辞 其四》以生动的画面和激昂的情感展现了边塞士兵出征前的紧张氛围。开头的“月落辕门鼓角鸣”瞬间将读者带入一个即将展开的战斗场景,月落象征着夜晚的结束,暗示出征在即。这里的“鼓角鸣”不仅是士兵出征的号角,也是对战斗即将来临的预告。

接下来的“千群面缚出蕃城”,生动描绘了成千上万的士兵们准备出征的情景,展现出一种浩浩荡荡的气势。士兵们解开束缚,象征着即将投入到战斗中,反映出他们的决心与勇气。

“洗兵鱼海云迎阵”则表现了士兵们对战斗的准备,洗净武器显示出认真和严肃的态度,而“鱼海云”更是增添了一种神秘的自然背景,暗示着战斗将在大自然的映衬下展开。

最后一句“秣马龙堆月照营”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高潮,士兵们在月光下准备,形成一幅宁静而紧张的画面。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强烈的音韵,传达出一种壮烈的气氛,也反映出诗人对边塞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月落辕门鼓角鸣:描绘夜晚即将结束,战斗的号角声响起。
  2. 千群面缚出蕃城:士兵们成群结队,准备出征,视觉上形成壮观场面。
  3. 洗兵鱼海云迎阵:士兵们洗净武器,准备迎接战斗,体现出战斗的紧迫感。
  4. 秣马龙堆月照营:士兵们在月光下喂马,展现出一种静谧而紧张的氛围。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月落辕门”与“鼓角鸣”,“千群面缚”与“出蕃城”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月亮、战鼓、士兵等意象交织,构成了紧张的战斗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边塞士兵出征前的紧迫感与勇敢精神,反映了战斗生活的壮烈与艰辛,同时也展现出诗人对这份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月亮:象征时间的流逝,夜晚的结束,也代表希望与宁静。
  2. 鼓角:象征战争的号召与紧迫感。
  3. 士兵:象征勇敢、团结与牺牲精神。
  4. 海云:象征战斗场所的环境,增加了神秘感。
  5. 龙堆:可能象征过去的历史与文化,暗示着战斗的沉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王之涣
    B. 岑参
    C. 李白
    D. 杜甫

  2. “月落辕门鼓角鸣”中的“辕门”指的是什么? A. 城门
    B. 军营
    C. 河流
    D. 山脉

  3. 诗中“洗兵鱼海云”中“洗兵”指的是什么? A. 洗澡
    B. 清洗武器
    C. 休息
    D. 迎战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高适的《燕歌行》

诗词对比: 岑参的《鼓吹曲辞》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均涉及战争和边塞生活,但岑参的作品更强调士兵们的紧张准备与情感,而王之涣则更侧重于壮丽的自然景色和个人感受。两者都反映了唐代诗人对边塞生活的关注,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岑参诗集》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