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县废寺》
时间: 2025-01-01 11:30:2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铜官山下梵坊欹,
谁为昭明太子悲。
鹤去不归松下柱,
龟埋空负草间碑。
谁言象教无销歇,
自剖鸿蒙有乱离。
独倚倾墙望淮水,
残僧绝影立移时。
白话文翻译:
在铜官山下,佛寺倾斜,
谁在为昭明太子而悲伤呢?
白鹤飞走不再归来,松下的柱子孤零零立着,
龟在空中埋藏,徒然让草间的碑文失去意义。
谁说象教没有消亡,
自我剖析的鸿蒙中充满了纷乱与离愁。
我独自倚靠着倾斜的墙望向淮水,
孤零的僧人影子在时光中渐渐消失。
注释:
- 铜官山:位于铜陵县,因山上有铜矿而得名。
- 梵坊:佛教寺庙。
- 昭明太子:即刘骏,东汉末年人物,以其悲剧命运和才华著称。
- 鹤去不归:象征离别与失去。
- 龟埋:龟象征长寿与智慧,埋在草间的碑显得无用。
- 象教:指佛教。
- 鸿蒙:混沌的状态,古代哲学用语。
- 淮水:指淮河,象征着流逝的时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嗣杲,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曾任职于地方官职,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佛教文化的热爱而闻名。其作品多表现对历史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反映了诗人对社会变迁、历史沧桑的感慨。铜陵地区曾是佛教盛行之地,诗中通过对废寺的描绘,表达了对佛教兴衰和人事无常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铜官山下的废寺描绘,展现了历史的沧桑与人事的无常。开头两句即以“铜官山下梵坊欹”引入,生动形象地描摹了寺庙的倾斜,暗示了佛教的衰落和过去的辉煌不再。接着,诗人借“谁为昭明太子悲”引出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感慨,昭明太子曾为人所知,却终因多舛的命运而令人扼腕。
诗中“鹤去不归松下柱”和“龟埋空负草间碑”则通过动物意象,进一步表达了失去和遗弃的主题。白鹤代表了高洁与自由,而它的离去象征着无尽的思念与孤独,松下的柱子则是孤独的见证,表明已无来者。
在“谁言象教无销歇”中,诗人质疑了佛教的存在与影响,似乎在反思其在社会中的地位。最后两句“独倚倾墙望淮水,残僧绝影立移时”,更是将孤独的情感推向顶峰,诗人面对流逝的时间与淮水的无情,感受到自身的渺小与无助。
整首诗透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沉思与对生命的感悟,体现了宋代诗歌的精致和深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铜官山下梵坊欹:描绘了废弃的寺庙,暗示佛教的衰退。
- 谁为昭明太子悲:引出对历史人物命运的反思,体现人事无常。
- 鹤去不归松下柱:表现孤独与失去,白鹤的离去象征着自由的消逝。
- 龟埋空负草间碑:龟象征智慧与长寿,碑文失去意义,反映历史的遗忘。
- 谁言象教无销歇:质疑佛教的地位,反映对传统的思考。
- 自剖鸿蒙有乱离:表达自我反思,混沌中充满了纷扰与离愁。
- 独倚倾墙望淮水:表现孤独与无助,诗人对流逝的感悟。
- 残僧绝影立移时:孤独的僧人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鹤去不归”,将失去比作白鹤的离去。
- 拟人:用“绝影”形容僧人,赋予了影子以情感。
- 对仗:如“自剖鸿蒙”与“有乱离”,形成鲜明的对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透过对废寺的描绘,反映了历史的沧桑与生命的无常,表达了诗人对人事变迁的深刻思考和对孤独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铜官山:象征着历史与文化的积淀。
- 梵坊:代表着宗教与精神的寄托。
- 鹤:象征高洁与自由,亦代表离别。
- 龟:象征长寿与智慧,反映历史的沉淀。
- 淮水:象征流逝的时间与无情的生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昭明太子”是哪个历史时期的人物? A. 东汉
B. 唐代
C. 宋代 -
填空题:诗中“鹤去不归”的意象主要象征着____与____。
-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铜官山”是在描述一座繁华的寺庙。
A. 对
B. 错
答案:
- A. 东汉
- 离别,孤独
- B.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王之涣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诗词对比:
- 《登高》与《铜陵县废寺》都反映了对历史的思考与生命的感慨,但前者更侧重于自然景观,后者则更多关注宗教与人事的无常。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