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

时间: 2025-01-01 15:38:38

亦笑吾身立两间,古人辙迹渺难攀。

斯文在昔豹窥管,吾力不量虻负山。

有识共知方寸好,无求方得几多閒。

一春大欠渠诗在,准拟晴时到处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行
方岳 〔宋代〕
亦笑吾身立两间,古人辙迹渺难攀。
斯文在昔豹窥管,吾力不量虻负山。
有识共知方寸好,无求方得几多闲。
一春大欠渠诗在,准拟晴时到处还。

白话文翻译:

我也在笑自己身处这两间小屋,古人的足迹在眼前却难以追寻。
文化的传承如同豹子窥视管中,然而我的力量却不够,像虻虫背负大山。
有识之士都知道内心的安宁是美好的,无所求反而能获得许多闲暇。
春天已经过去,我的诗篇却仍未写成,打算晴天出行去各处游览。

注释:

  • 亦笑:也在笑,表达一种自嘲的情绪。
  • 吾身立两间:指自己居住在两间小屋中。
  • 古人辙迹:古人的足迹和道路,暗指古人的成就和经验。
  • 斯文:文化、文采。
  • 豹窥管:典出《庄子》,形容高人或杰出人才的渴望与追求。
  • 吾力不量:我的力量无法与之相比。
  • 虻负山:比喻力量微小,难以承担重任。
  • 有识共知:有见识的人都知道。
  • 方寸好:内心的宁静与安定。
  • 无求方得:没有过多的追求反而能得到更多。
  • 春大欠渠诗在:春天已经过去,我的诗作却未能成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岳,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时期,以山水诗著称,作品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方岳游山行时,反映了他对自然的感悟以及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诗歌鉴赏:

《山行》是一首蕴含深意的诗,以山水为背景,表现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自省与反思。诗的前两句,诗人以自嘲的语气描绘了自己身处简陋居所的情景,表达了对古人智慧和成就的向往,但又感到难以追寻,显示出一种对历史的无奈与敬畏。接下来的“斯文在昔豹窥管”更是深刻,诗人借用豹窥管的意象,表明对文化传承的渴望,但又自知力量不足,如虻虫负山,感到自身的渺小。

中间的“有识共知方寸好,无求方得几多闲”,则是对心境的思考,强调内心的安宁和无求的状态,反映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最后,诗人以“春大欠渠诗在,准拟晴时到处还”收尾,既是对未能创作诗篇的遗憾,也是对未来的期待,显示了诗人虽有困境,却依然向往美好生活的积极心态。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色和自我反思,传达出深邃的哲理,既有古人的智慧,又有自我的感悟,体现了方岳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亦笑吾身立两间:诗人自嘲身处简陋的环境,反映出一种自谦的态度。
    2. 古人辙迹渺难攀:对历史成就的敬仰与自觉的渺小。
    3. 斯文在昔豹窥管:文化传承的渴望与追求。
    4. 吾力不量虻负山:自知力量不足,无法承载重任。
    5. 有识共知方寸好:内心的安宁是有识之士共同认同的美好。
    6. 无求方得几多闲:无所求的状态能带来更多的闲暇。
    7. 一春大欠渠诗在:春天匆匆而过,诗作仍未完成的感慨。
    8. 准拟晴时到处还:期待未来的旅程与创作。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虻负山”,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自己的无力感。
    • 对仗:如“有识共知方寸好,无求方得几多闲”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自我反思、对古人智慧的敬仰、对文化传承的渴望,以及对内心安宁的追求,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的积极态度。

意象分析:

  • :象征自然的伟大与人类的渺小。
  • 古人:代表智慧与历史的积淀。
  • :象征文化的追求与灵性的觉醒。
  • 虻虫:暗示微小的力量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古人辙迹”主要指什么? A. 古人的道路和成就
    B. 古人的居所
    C. 古人的衣物

  2. 诗人对“无求”的理解是?
    A. 追求更多
    B. 享受当下的闲暇
    C. 感到无奈

  3. “斯文在昔豹窥管”中的“豹”象征什么?
    A. 力量
    B. 文化传承的渴望
    C. 自然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山水之美,反映诗人的内心世界。
  • 李白的《庐山谣》:表达了对自然的敬仰与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方岳的《山行》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都展现了山水之美,方岳更侧重于自我反省,而王维则更注重送别之情。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收录了大量宋代诗人的作品。
  • 《诗经》:了解古代诗词的起源与发展。
  • 相关学术论文和研究书籍:探讨方岳及其作品的深层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