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宋尚书山居十五咏·茶岩》

时间: 2025-01-14 13:54:06

壑底云香不等雷,便携石鼎与俱来。

鹁鸠唤得西溪雨,顿得春从齿颊回。

意思解释

次韵宋尚书山居十五咏·茶岩

作者: 方岳 〔宋代〕


原文展示:

壑底云香不等雷,便携石鼎与俱来。
鹁鸠唤得西溪雨,顿得春从齿颊回。


白话文翻译:

在山谷底部,云雾缭绕,香气不必等到雷声来临,我便带着石鼎前来。
鹁鸠在鸣叫中唤来了西溪的春雨,瞬间春意便在我的嘴唇和齿间回旋。


注释:

  • :山谷。
  • :此处指云雾的香气。
  • 石鼎:古代用来煮水或炊饭的石制器具。
  • 鹁鸠:一种鸟类,常用作春天的象征。
  • 齿颊:嘴巴的两侧,指口腔。

典故解析:

“西溪”可能指代一个著名的风景区,象征着自然的美好与灵动。鹁鸠的叫声传达了春雨的到来,暗示着春天的生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方岳,字彭寿,号岘峰,宋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寄托个人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作者在山中隐居生活期间,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追求,反映了当时士人渴望归隐、追求清净生活的情怀。


诗歌鉴赏:

本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茶岩环境的深切体悟。开篇的“壑底云香不等雷”,以生动的意象引入,强调了云雾缭绕的美丽景象,给人一种幽静而清新的感觉。接着,诗人提到“便携石鼎与俱来”,显示了他对自然的向往和对简单生活的态度,石鼎既是实物的描写,也是隐喻他对生活本质的追求。

后两句“鹁鸠唤得西溪雨,顿得春从齿颊回”,通过鹁鸠鸣叫的画面,传达出春雨带来的生机,春天的气息在舌尖回旋,极富生活气息,展现了自然与人心的和谐。整首诗不仅写景,更寄情于景,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壑底云香不等雷”:在山谷底部,云雾缭绕,香气浓郁,令人陶醉,意指自然的美景无需等待雷声来临。
  2. “便携石鼎与俱来”:诗人带着石鼎而来,象征着对自然简单生活的向往。
  3. “鹁鸠唤得西溪雨”:鹁鸠的鸣叫声招来了西溪的春雨,表现了春天的到来。
  4. “顿得春从齿颊回”:春雨的滋润使得春意在口腔中回旋,象征着生机勃勃。

修辞手法

  • 比喻:云香与雷的比喻,强调自然的独特魅力。
  • 拟人:鹁鸠被赋予了呼唤的能力,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感。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春天带来的生机与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香:象征自然的清新与美好。
  • 石鼎:象征简单的生活方式。
  • 鹁鸠:象征春天的到来与生机。
  • 西溪雨:象征滋润与生命的复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壑底云香”中的“壑”指的是:

    • A. 山谷
    • B. 河流
    • C. 沙漠
    • D. 森林
  2. “便携石鼎与俱来”中的“石鼎”主要象征:

    • A. 富贵
    • B. 简单生活
    • C. 文化传承
    • D. 战斗
  3. “鹁鸠唤得西溪雨”中,鹁鸠的叫声象征:

    • A. 怀旧
    • B. 春天的到来
    • C. 雨水的充沛
    • D. 自然的宁静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终南山》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方岳的《次韵宋尚书山居十五咏·茶岩》与王维的《终南山》均描绘了自然的美景,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方岳的诗更注重春天的生机,而王维则强调了山水的宁静与哲理。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方岳诗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