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成阴众木与天参,日暮风雨地轴翻。曾向庐山问行李,石门西路接僧垣。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四季景物的变化:成片的树木在空中交错,日落时分风雨交加,地面似乎在翻滚。我曾向庐山询问过行李的事情,石门西路则与僧人的住处相接。
注释:
- 成阴:指树木繁茂,形成阴影。
- 众木:许多树木。
- 天参:可能指天上的星星或高耸的树木。
- 日暮:太阳落山的时刻。
- 风雨:指天气的变化,可能暗示不安定的情绪。
- 地轴翻:形象地描绘地面因风雨而动荡不安。
- 庐山:指中国著名的庐山,风景优美,常被文人墨客吟咏。
- 行李:可能是指旅行时所携带的物品。
- 石门:指一处地理位置,可能是一个山口或门口。
- 僧垣:指僧人的居所或寺庙的围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潘大临,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而著称。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在当时颇具影响力。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对自然景物观察的过程中,反映了作者对自然变化的敏感,与当时文人追求的自然和谐的理念相契合。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练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四季的景物及其变化,蕴含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开头的“成阴众木与天参”描绘出一幅树木繁茂的画面,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同时,诗人在描述日暮时的风雨景象时,运用了“地轴翻”的形象比喻,生动地传达出一种自然界的动荡与变化,仿佛预示着人生的无常和不可预测。接下来的两句通过提及庐山和石门,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旅途的思考和对山水的向往。这种将自然景物与人生哲理结合的写法,展现了宋代诗歌中常见的对自然的崇敬和对人生的沉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成阴众木与天参:描绘众多树木繁茂且高耸的景象,传达出自然的茂盛与生机。
- 日暮风雨地轴翻:日暮时分,风雨来袭,描绘出一种动荡不安的气氛,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变幻。
- 曾向庐山问行李:通过询问庐山的经历,引出对人生旅途的思考,暗示着对归属感的追寻。
- 石门西路接僧垣:描绘出石门与僧人的生活交织在一起,反映出人们与自然、宗教的密切关系。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地轴翻”形象地表达出自然的动荡不安。
- 对仗:诗中的句子结构工整,展现了古诗的对仗工整之美。
- 意象:树木、日暮、风雨等意象相互交融,构成了诗的总体意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四季的变化,反映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慨与思考,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人生旅途中的迷茫与追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树木:象征生命与繁荣。
- 日暮:代表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转折。
- 风雨:象征着变化与不确定性。
- 庐山:代表理想与精神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庐山”代表什么?
- A. 旅行的地方
- B. 一种情感寄托
- C. 自然的险峻
- D. 以上皆是
-
“成阴众木与天参”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 A. 荒凉的山野
- B. 繁茂的森林
- C. 平坦的田野
- D. 宁静的湖泊
-
“日暮风雨地轴翻”中“地轴翻”所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 A. 地面在变动
- B. 天空在变化
- C. 太阳在落下
- D. 风在吹动
答案:
- D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李白《庐山谣》:同样描绘庐山的壮丽,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 杜甫《春望》:表达对国家和自然的思考,展现了对生活的感慨,二者在情感基调上有相似之处。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诗词选》
- 《庐山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