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 其二》

时间: 2025-01-06 13:37:52

脑后尽多闲事,眼中颇有佳花。

饭馀一盏雨前茶。

敌得琼浆无价。

午睡一时半晌,客谈百种千家。

兴来执笔且涂鸦。

遣此炎炎长夏。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江月 其二》
作者: 沈尹默

脑后尽多闲事,眼中颇有佳花。
饭馀一盏雨前茶。敌得琼浆无价。
午睡一时半晌,客谈百种千家。
兴来执笔且涂鸦。遣此炎炎长夏。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闲适与惬意。脑海中虽然有很多琐事,但眼前却可以看到美丽的花朵。在饭后,喝一盏雨前的清茶,胜过那些无价的美酒。午睡小憩片刻,朋友们闲聊各家各户的趣事。兴致来了就拿起笔随意地写写画画,借此来消遣这炎热的夏天。

注释:

  • 脑后: 头脑中。
  • 闲事: 指杂事、琐事。
  • 佳花: 美丽的花朵。
  • 雨前茶: 雨季前采摘的茶,通常品质上乘。
  • 琼浆: 美酒的代称,指珍贵的酒。
  • 午睡: 在中午小憩。
  • 百种千家: 各种各样的事情与人家。
  • 涂鸦: 随意地写写画画。

典故解析:

  • 琼浆: 通常指美酒,有时也用来比喻美好的事物。
  • 长夏: 描述夏季的漫长与炎热,常用以表达对夏季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尹默(1883-1971),字秉衡,号铁云,晚号默庐,江苏南通人。清末民初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与学者。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受到古典诗词的影响,同时又融入现代人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西江月 其二》创作于沈尹默晚年,正值他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时。诗中展现了他对生活琐事与美好事物的思考,表达了他在炎热夏季中寻求宁静、放松的心情。

诗歌鉴赏:

《西江月 其二》是一首描绘诗人夏日闲适生活的佳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珍视。首句“脑后尽多闲事”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与烦恼,但随即转入“眼中颇有佳花”,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一种对美的追求与享受。接下来的“饭馀一盏雨前茶”则蕴含着一种清闲与雅致,表达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在诗的中段,诗人以“午睡一时半晌”表达了对生活节奏的放慢与享受,与朋友们的“客谈百种千家”更是渲染了生活的丰富多彩与人际间的温暖。最后一句“遣此炎炎长夏”则传达了一种对夏日炎热的无奈,但同时又通过写作来排遣心中的烦闷,表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与生活细节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他对生活深刻的理解与感悟,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生活气息。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脑后尽多闲事: 诗人心中充满了杂事,表明生活的琐碎。
  • 眼中颇有佳花: 眼前却能看到美丽的花朵,象征着生活中的美好。
  • 饭馀一盏雨前茶: 饭后品茶,显示出一种悠闲的生活方式。
  • 敌得琼浆无价: 比较雨前茶的珍贵,强调其价值。
  • 午睡一时半晌: 小憩片刻,体现生活的惬意。
  • 客谈百种千家: 朋友间的交流,丰富了生活的内容。
  • 兴来执笔且涂鸦: 诗人因为兴致而创作,表现出随性和自由。
  • 遣此炎炎长夏: 用写作来消解夏日的炎热,表现出积极的生活态度。

修辞手法:

  • 对比: 通过脑后闲事与眼中佳花的对比,形成鲜明的生活态度。
  • 比喻: “琼浆”比喻美酒,强调茶的珍贵。
  • 排比: “百种千家”表现生活的丰富性。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围绕着闲适与美好生活的享受,诗人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绘,表达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展现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闲事: 生活的琐碎与繁杂。
  • 佳花: 美丽的自然,象征生活中的美好。
  • 雨前茶: 代表珍贵和清雅的生活情趣。
  • 琼浆: 代表珍贵的美酒,象征生活中的享受。
  • 午睡: 放松与休息,体现生活的惬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西江月 其二》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沈尹默
    • C) 杜甫
  2. 诗中“雨前茶”主要象征什么?

    • A) 生活的琐事
    • B) 珍贵的生活情趣
    • C) 炎热的夏天
  3. 诗人在诗中如何消遣炎热的夏天?

    • A) 喝酒
    • B) 睡觉与写作
    • C) 工作

答案:

  1. B) 沈尹默
  2. B) 珍贵的生活情趣
  3. B) 睡觉与写作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沈尹默的《西江月 其二》与李白的《月下独酌》都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但沈尹默更注重日常生活的细节描写,而李白则通过酒与月的结合,表现出一种孤独与洒脱的情怀。两首诗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沈尹默诗文选》
  • 《清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