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 重九发皖城》

时间: 2024-09-19 20:45:33

黄昏急雨跳珠露。

五两迎潮打桨去。

烟螺一点认龙山,暗忆西风吹帽处。

鱼床蟹簖纷无数。

夜火阴沉隔江步。

寒芦飒飒走涛声,十万儳蛟为谁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木兰花·重九发皖城
作者:曹贞吉
黄昏急雨跳珠露。五两迎潮打桨去。
烟螺一点认龙山,暗忆西风吹帽处。
鱼床蟹簖纷无数。夜火阴沉隔江步。
寒芦飒飒走涛声,十万儳蛟为谁怒。


白话文翻译:

在黄昏时分,急促的雨水如珠子般跳跃而落,五只小船迎着潮水划着桨离去。
在烟雾缭绕中,一点微光让我认出龙山的方向,暗自怀念那西风拂帽的情景。
水边的鱼床和蟹笼数不胜数,夜晚的火光阴沉,隔着江面闪烁着。
寒芦在涛声中沙沙作响,十万条蛟龙为何愤怒不已呢?


注释:

  • 跳珠露:形容雨滴落下时的声音和样子,像珠子一样。
  • 五两:指小船,可能是五只小船的意思。
  • 烟螺:指的是在烟雾中看见的螺的微光。
  • 龙山:地名,可能指某个特定的山。
  • 蟹簖:指捕蟹的工具,形容渔民的渔具。
  • 寒芦:指水边的芦苇,形容寒冷时节的自然景象。
  • 儳蛟:蛟龙,传说中的生物,这里用来比喻水中生物,大量的意思。

典故解析:

  • 重九: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象征长寿和团圆。
  • 西风:在古诗中常用来象征秋天的萧条和思乡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曹贞吉,清代诗人,生于1730年,卒于1798年。以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而闻名。其作品多受儒家、道家思想影响,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重阳节,诗人可能在江边游览,因突如其来的暴雨而引发对故乡和自然景色的思考,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和对自然的感慨。


诗歌鉴赏:

《木兰花·重九发皖城》是一首充满自然景色和情感的诗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重阳节时的江边景象。首联描绘了黄昏时分急雨来袭的情景,雨水如珠子般跳跃,给人以急促而又生动的感觉。接着,诗人通过“烟螺一点认龙山”这一句,将景物与个人情感结合起来,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展示了诗人细腻的观察力和深厚的情感。

在中间两联中,诗人描写了江边渔民的生活状态,以及夜晚的寂静与阴沉,这一对比使得前后情景更为鲜明。同时,最后两句通过“寒芦”和“儳蛟”的意象,表达了自然的力量与神秘,给人一种震撼而又深邃的感觉。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和对亲友的思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黄昏急雨跳珠露:描绘黄昏时的急雨,生动地表现出雨水落下的声势。
  2. 五两迎潮打桨去:船只乘着潮水划走,表现出一种动态的景象。
  3. 烟螺一点认龙山:在烟雾中隐约认出龙山,暗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4. 暗忆西风吹帽处:提到西风,表现出对过去的怀念。
  5. 鱼床蟹簖纷无数:描绘渔民的捕捞情景,生动形象。
  6. 夜火阴沉隔江步:夜晚的火光显得阴沉,给人以孤独感。
  7. 寒芦飒飒走涛声:寒冷的芦苇在涛声中摇曳,表现出自然的动感。
  8. 十万儳蛟为谁怒:使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出自然的力量和神秘。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雨滴比作珠子,生动形象。
  • 拟人:寒芦在涛声中“走”,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如“鱼床蟹簖纷无数”,工整而富有节奏感。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体现了浓厚的乡愁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急雨:象征变化和不稳定的情感。
  2. 龙山:象征故乡,承载着诗人的思念。
  3. 夜火:象征孤独与思考的空间。
  4. 寒芦:象征生命的脆弱与自然的威力。
  5. 儳蛟:象征神秘的自然力量与生命的怒吼。

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的表现力,也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和对自然的感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黄昏急雨跳珠露”中的“珠露”形容的是? A. 雨滴
    B. 夜空
    C. 鱼
    D. 太阳

  2. “五两迎潮打桨去”中“五两”指的是? A. 小船
    B. 渔网
    C. 鱼
    D. 螃蟹

  3. 诗中提到的“西风”主要象征什么? A. 亲友相聚
    B. 时光流逝
    C. 自然的力量
    D. 思乡之情

答案

  1. A
  2. A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杜甫):同样描写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的诗作。
  • 《夜泊牛津》(李白):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和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杜甫):两首作品都表现了对亲友的思念,但曹贞吉的诗更强调自然的描写,而杜甫的诗则更侧重于情感的直接表达。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