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立地成佛杀人汉,
握节当胸更问谁。
莫怪阿师佯瞌睡,
要渠回首自知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立刻成佛,却又是一个杀人凶手,心中握着武器却问谁能与我争锋。不要怪我的老师假装睡觉,因为他希望这个人能够回过头来,自己明白自己不是正道。
注释:
- 立地成佛:指的是瞬间成佛,通常用来形容人们在某个瞬间获得了极高的领悟或觉悟。
- 杀人汉:指的是杀人犯或凶手。
- 握节:握着武器,通常是指握住权力或武器。
- 阿师:指老师或师父。
- 佯瞌睡:假装睡觉,形容对某种情况的不作为或漠视。
- 渠:指他,这里指代的正是前文提到的“杀人汉”。
典故解析:
“立地成佛”的说法源自佛教,意指通过某种启迪或顿悟,瞬间达到觉悟的境界。诗中提到的“杀人汉”则可能指代历史上某些通过暴力行为获得权力的人物,反映出对这种现象的批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宗演是宋代的一位僧人,作品多涉及佛教哲理,语言简练且富有哲思。他的诗歌常常探讨人性、社会和宗教的关系,具有较强的批判性。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权力更迭频繁之时,诗人通过对“杀人汉”的描绘,反映出对暴力与权力的思考,同时也暗含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手法,将“立地成佛”的高尚与“杀人汉”的卑劣形成鲜明对比,突显出人性的复杂与矛盾。诗的开头以“立地成佛”引入,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然而接下来的“杀人汉”却让人感到震惊,揭示了表面与实质的巨大反差。诗人用“握节当胸”一语,直指那些拥有权力却行凶作恶之人,质疑其道德底线与自我认知。而“莫怪阿师佯瞌睡”则是对那些对社会黑暗视而不见的人的讽刺,体现了对社会责任的呼唤和对觉悟的期待。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暴力与权力的思考,还引导人们反思自身的道德选择与社会责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立地成佛杀人汉:瞬间成佛的同时却是杀人凶手,反映出道德的双重标准。
- 握节当胸更问谁:手握武器,自信满满,却又寻找对手,体现出内心的孤独与无助。
- 莫怪阿师佯瞌睡:对老师的指责,表面上是无奈,实则是对社会现状的不满。
- 要渠回首自知非:希望他能够回头,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呼唤觉悟。
修辞手法:
- 对比:用“立地成佛”与“杀人汉”形成强烈对比。
- 暗喻:将自我认识与社会责任比喻为回首的过程。
- 反问:通过“更问谁”引发读者的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暴力与权力的反思,探讨了道德与良知的关系,呼吁人们在面对权力时要有自省与觉悟。
意象分析:
- 佛:象征着智慧与觉悟,代表理想与追求。
- 杀人汉:象征着暴力与堕落,代表社会的黑暗面。
- 握节:象征着权力与控制,反映出人性的复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立地成佛”指的是什么?
- A. 瞬间觉悟
- B. 长期修行
- C. 对佛教的反思
- D. 现实中的成就
-
“握节当胸”中的“节”指的是什么?
- A. 佛教的法器
- B. 武器
- C. 权力
- D. 道德
-
诗中提到的“阿师”是指什么?
- A. 朋友
- B. 师父
- C. 政治家
- D. 学者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诗词对比:
比较释宗演的这首诗与李白的《静夜思》,两者都表达了对人性与自我反思的探讨,但释宗演更侧重于社会责任与道德批判,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个人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全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