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颂古十七首》
作者: 释宗演〔宋代〕
黄龙一唾绝迟疑,
笑杀傍观又可悲。
姹女已归霄汉去,
獃郎犹向火边栖。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一个深刻的思考:黄龙仅仅一口唾沫就能消除迟疑和犹豫,让人忍俊不禁,而旁观者对此却又感到无奈和悲伤。姹女(指月亮)早已飞升到天上,而那呆笨的郎君依然守在火边徘徊。
注释:
- 黄龙:传说中的神龙,象征着威严和力量。
- 唾:唾沫,表示一种轻松随意的动作。
- 姹女:指的是月亮或美丽的女子,这里用作象征。
- 獃郎:愚笨的男子,表现出一种呆滞和无所适从的状态。
典故解析:
- 姹女: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姹女常被用来指代月亮或美丽的女子,象征着遥不可及的理想或情感。
- 黄龙:黄龙在中国文化中常用来象征皇权与神秘力量,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释宗演,宋代僧人,其作品多以禅宗思想为基础,常常通过诗词表达对人生和自然的思考。其风格清新脱俗,常用典故和隐喻来展现深邃的哲理。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交织的时期,诗人借古抒怀,反映了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极简的语言构建了一个关于时间、人生和理想的对比。开头的“黄龙一唾绝迟疑”既显示出一种洒脱的态度,也隐含着一种对人生决断的渴望。接着“笑杀傍观又可悲”,在轻松的表象下却流露出一种对旁观者无奈的同情。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姹女的飞升与獃郎的徘徊形成鲜明对照,象征着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隔阂。整首诗在描绘月亮的美丽与男性的呆滞之际,表现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理想的追求,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黄龙一唾绝迟疑”:黄龙一声令下,犹豫便消失,表现出果断和力量。
- “笑杀傍观又可悲”:旁观者的笑声中带着悲凉,反映出对无奈局势的感慨。
- “姹女已归霄汉去”:美丽的理想已远去,象征着一种失去。
- “獃郎犹向火边栖”:呆笨的男子仍然停留在旧有的地方,象征着对旧生活的依恋。
-
修辞手法:
- 使用了对比(姹女与獃郎)、拟人(黄龙的威严)、比喻(黄龙象征力量)等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主题思想:整首诗探讨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表现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同时也传递出对理想的向往与对现状的无奈。
意象分析:
- 黄龙:象征力量和决断,代表着一种理想的状态。
- 姹女:象征美好与理想,寓意着人生中不可企及的目标。
- 獃郎:象征呆滞和无奈,反映出人们在面对理想时的无能为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黄龙”象征什么?
A. 美丽的女子
B. 决断与力量
C. 时间的流逝 -
“姹女已归霄汉去”中的“姹女”指代什么?
A. 一位普通的女子
B. 月亮或理想
C. 传说中的神龙 -
诗中表现的情感基调是?
A. 快乐
B. 无奈与感慨
C. 愤怒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表达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涉及思乡的主题。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颂古十七首》都涉及到理想与现实的对比,但《静夜思》更侧重于思乡之情,而《颂古十七首》则更关注于个体的无奈和选择。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解读》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