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颂古十七首
作者: 释宗演 〔宋代〕
潭不见,龙不现,亲到龙潭须活荐。
莫学承虚接响人,守株待兔亡机变。
知机变,盏子扑落地,楪子成七片。
白话文翻译:
在潭水中看不见龙的踪影,来到龙潭却不能亲眼见到。要想在龙潭中看到龙,就需要积极主动。
不要学习那些空谈虚无的人,像守株待兔一样等待机会的来临。
懂得变通的人,像打翻了盏子,瓷片四散成七片。
注释:
- 潭:水潭,指龙潭。
- 龙:象征神秘的力量和机遇。
- 活荐:积极主动地追求。
- 承虚:接受空虚的事物。
- 守株待兔:比喻守着某个地方等着意外的好运。
- 知机变:懂得随机应变。
- 盏子:盛酒的器具,象征脆弱的事物。
- 楪子:瓷器的碎片,成七片象征分散和变化。
典故解析:
“守株待兔”出自《战国策》,讲述了农夫偶然得兔的故事,后来成为比喻不思进取,只等待好运的成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宗演,宋代高僧,精通佛教哲理,诗词作品多围绕人生哲理和自然景观,风格清新洒脱。
创作背景:
《颂古十七首》是释宗演对古代哲理的感悟,表达了对生活和机遇的思考,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生价值的追寻。
诗歌鉴赏:
这首诗采用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哲理,尤其是在探讨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机遇与挑战时。开篇便用“潭不见,龙不现”引出主题,强调了机会往往不是轻易可见的。接着以“守株待兔”的典故警示人们,安于现状、等待机遇的态度是不可取的。通过“知机变”的表述,诗人鼓励人们要具备灵活应变的能力,以应对瞬息万变的环境。最后用“盏子扑落地,楪子成七片”形象地展现了变动和不确定性,暗示了在追求机遇时所需的勇气和智慧。整首诗不仅反映了佛教哲理中的因果法则,也揭示了人生的复杂与机遇的珍贵,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潭不见,龙不现:说明机会并不总是显而易见。
- 亲到龙潭须活荐:强调要积极主动才能抓住机会。
- 莫学承虚接响人:警惕那些只会空谈的人。
- 守株待兔亡机变:比喻依赖偶然的成功是不可取的。
- 知机变:懂得灵活应变才是成功的关键。
- 盏子扑落地,楪子成七片:说明事情的脆弱和变化的不可预测性。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龙潭”比喻机遇,用“守株待兔”形象化不思进取的态度。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强调在生活中要积极主动,灵活应变,不应被动等待机会的降临。它传达了一种对人生机遇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态度的反思。
意象分析:
- 潭:象征潜在的机会和未知的未来。
- 龙:代表着力量和成功。
- 盏子:象征脆弱的事物,暗示机遇的易逝。
- 楪子:象征变化和不确定性,提醒人们要做好面对变化的准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潭不见,龙不现”指的是什么? A. 机会难以察觉
B. 水潭干涸
C. 龙的真实存在
D. 人生的无奈 -
“守株待兔”意指: A. 坚持努力
B. 不思进取
C. 随机应变
D. 安于现状
答案: 1.A 2.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更侧重于静谧的自然之美,与释宗演的哲理思考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释宗演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