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

时间: 2025-01-16 22:23:48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秋夜

作者: 朱淑真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夜久无眠秋气清,
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
月在梧桐缺处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诗人辗转难眠,感受到秋夜的清冷。烛光下,诗人频频修剪烛花,似乎在等待三更时分的到来。床上已铺好凉爽的床单,梧桐树下的明月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床上,显得格外明亮。

注释:

  • 夜久无眠: 夜晚已经很久,无法入睡。
  • 秋气清: 秋天的气息清新而凉爽。
  • 烛花: 指烛光的形状,像花一样摇曳。
  • 三更: 夜间的三更,指的是午夜。
  • 铺床凉: 意思是床上已经铺好凉爽的床单。
  • 梧桐: 一种树,常用于诗中象征秋季。
  • 缺处明: 指梧桐树叶的缝隙中,月光显得明亮。

典故解析:

该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梧桐月”这一意象,传达了秋天的孤寂与清冷,梧桐树在古诗词中常与思念、离别等情感相联系。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 朱淑真,字映雪,号清白,宋代女诗人,擅长词和诗,作品多描写女性内心情感和生活情景,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 创作背景: 诗作产生于秋天,正值万物凋零之时,诗人可能因思念而无法入眠,写下这首表达孤独心情的诗。

诗歌鉴赏:

朱淑真的《秋夜》是一首充满秋意的诗作,诗中展现了诗人对秋天夜晚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感受。开篇“夜久无眠秋气清”,直接点明了夜晚的宁静与清冷,营造出一种寂寥的氛围。紧接着“烛花频剪欲三更”,诗人虽无法入睡,却在烛光下忙碌,体现了她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到了“铺床凉满梧桐月”,诗人已为自己准备好了床铺,但凉意也似乎映衬了她心中的冷清。最后一句“月在梧桐缺处明”则将月光的明亮与树叶的缝隙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表达了在孤独中渴望明亮与温暖的情感。整首诗通过简单的日常场景,传达了深厚的情感和对孤独的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夜久无眠秋气清”:夜晚漫长,诗人无法入睡,感受到秋天的清新气息。
    2. “烛花频剪欲三更”:在烛火下,诗人不断修剪烛花,仿佛在等待夜深。
    3. “铺床凉满梧桐月”:床上铺满了凉爽的床单,月光透过梧桐树洒落。
    4. “月在梧桐缺处明”:月光在梧桐树的缝隙中显得格外明亮。
  • 修辞手法:

    1. 对仗: “夜久无眠”与“秋气清”形成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2. 意象: “烛花”、“梧桐月”等意象,营造出秋夜的氛围。
    3. 拟人: “烛花频剪”,让烛光有了生命,传达出诗人的情感。
  •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描绘秋夜的孤独与清冷,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寂寞与思考,反映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温暖的渴望。

意象分析:

  • : 象征着孤独和思考的时刻。
  • 秋气: 代表着季节的变迁,暗示生命的无常。
  • 烛花: 代表照亮与温暖,也象征着对时间的把握。
  • 梧桐月: 传达思念与希望,象征着秋夜的宁静与美好。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三更”指的是哪个时间段?
      • A. 凌晨
      • B. 晚上
      • C. 中午
    2. 诗人为什么“夜久无眠”?
      • A. 因为太热
      • B. 因为思念
      • C. 因为喝了茶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描写了夜晚和思念,但更多的是对故乡的思念,而朱淑真的《秋夜》则是对孤独感的表达。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前者更为悠远,后者则更显细腻。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入门》
  •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