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莳果疏泉带浅山,
柴门虽设要常关。
别开小径连松路,
祗与邻僧约往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山居环境,作者在这里种植果树,旁边有清澈的泉水和浅浅的山丘。虽然柴门已经设好,但还是要常常关着,以保持宁静。开辟的小路连接着松树林,只有与邻近的和尚约好才能走来走去。
注释:
- 莳果:种植果树。
- 疏泉:清澈而不密集的泉水。
- 柴门:用柴木做成的门,象征朴素和隐居。
- 祗:只、仅仅。
- 邻僧:附近的和尚。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直接引用历史典故,但通过描绘隐居生活的场景,体现了道教和佛教合一的宁静思想,反映了王安石对清静生活的向往,这与他晚年的修道情怀密切相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世称王荆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在政治上推行变法,文学上以诗词和散文见长,尤其在诗歌方面展现出极高的造诣。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王安石晚年,他在政治上经历了多次挫折,心中对清静生活的向往愈发强烈,选择了隐居于山林。他的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个人情感和哲理思考,反映了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与北山道人》是一首寄情于山水的诗作,诗中流露出作者对宁静生活的渴望和对自然的热爱。首句“莳果疏泉带浅山”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田园风光,果树与泉水相映成趣,浅山环绕,给人一种安逸的感觉。第二句提到“柴门虽设要常关”,既表现了隐居生活的清静,也暗示了与世隔绝的态度。第三句“别开小径连松路”展现了自然的亲切,开辟的小路通往松树,象征着通往心灵的宁静之地。最后一句“祗与邻僧约往还”则表达了与邻近的和尚交往的简单生活,突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友好。整首诗言简意赅,意境深远,展现了王安石崇尚自然、追求内心宁静的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莳果疏泉带浅山:描绘山中种果树,泉水清澈,山丘轻盈,构成美丽的自然画面。
- 柴门虽设要常关:设有柴门,但要常关,暗示隐居的安静与不受打扰。
- 别开小径连松路:开辟的小路通向松树林,象征自由与自然的亲密接触。
- 祗与邻僧约往还:与邻近的和尚约定,表现出简单而和谐的交往。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的生活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
- 对仗:诗句之间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这首诗体现了王安石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追求,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思想境界。
意象分析:
- 果树:象征生命的繁荣与希望。
- 泉水:代表清澈与纯净,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
- 柴门:隐喻隔绝尘世纷扰的生活态度。
- 松树:象征坚韧不拔的精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柴门”代表什么?
- A) 繁华生活
- B) 隐居生活
- C) 旅行生活
-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
- A) 对城市生活的向往
- B) 对自然与隐居生活的追求
- C) 对权力的渴望
-
“莳果疏泉带浅山”中的“疏泉”是指什么?
- A) 浑浊的水
- B) 清澈的泉水
- C) 干涸的水源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居秋暝》(王维):同样描绘隐居生活和自然美。
- 《静夜思》(李白):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展现自然与情感的结合。
诗词对比:
- 王安石的《与北山道人》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体现了对山水自然的热爱,但王安石更强调人际关系与自然的和谐,而王维则更多地表现个人的孤独与思考。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集》
- 《宋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