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诘旦思之世岂有不押之韵辄和北山十首》

时间: 2025-01-04 07:09:44

忽忽聚还散,荧荧暗复明。

去嫌灭烛秽,来照读书清。

不必烦罗扇,何妨屏铁檠。

蚌珠大如月,不及尔身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忽忽聚还散,荧荧暗复明。
去嫌灭烛秽,来照读书清。
不必烦罗扇,何妨屏铁檠。
蚌珠大如月,不及尔身轻。


白话文翻译

忽然间,光亮聚集又散去,微弱的光在黑暗中闪烁着又重新明亮。
对于已经熄灭的烛光的污秽,我并不在意,
来临的光明却能照亮书本的清晰。
不必烦扰使用扇子,何妨用铁制的灯檠。
即便是大如月亮的蚌珠,也比不上你身姿的轻盈。


注释

字词注释:

  • 忽忽:形容光线的变化,闪烁不定。
  • 荧荧:微弱的光亮,常指火光或星光。
  • 灭烛秽:指熄灭蜡烛后留下的污垢。
  • 读书清:读书时光明透彻,清晰可见。
  • 罗扇:用纱或薄布做的扇子。
  • 屏铁檠:铁制的灯笼或灯具,常用于照明。
  • 蚌珠:指珍珠,通常是从蚌中获得的。

典故解析:

本诗中提到的“蚌珠”可以联系到《庄子》中关于珍珠的比喻,象征着事物的珍贵和稀有,而“月”则常用来比喻美丽和明亮,象征理想和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1269),字季真,号白云,晚号石水,南宋诗人,擅长词、诗,尤其是山水诗。他的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风格清新脱俗,富有哲理性。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诗人常以自然景物寄托个人理想和情感。此诗通过灯光和书籍的意象,表现诗人宁静而清晰的内心世界。


诗歌鉴赏

本诗通过对光亮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知识的渴望。开头“忽忽聚还散,荧荧暗复明”,以光的变化引入全诗,暗示人生的无常与瞬息万变。接下来的“去嫌灭烛秽,来照读书清”,则表达了诗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尽管现实中存在着种种污秽,他依然选择向知识和真理的光明迈进。

“不必烦罗扇,何妨屏铁檠”一句,展现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罗扇象征着繁华和奢侈,而铁灯则代表了实用和真实,诗人在这里隐含地表达出一种对简约生活的赞美。最后一句“蚌珠大如月,不及尔身轻”,则巧妙地将自然珍宝与人之间的轻盈比较,展现了对人性美的赞美。

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清净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在困扰中追求内心安宁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忽忽聚还散:光线时明时暗,象征人生的变幻。
  2. 荧荧暗复明:微光在黑暗中闪烁,暗示希望与知识的存在。
  3. 去嫌灭烛秽:不在意身边的污秽,表达对精神追求的坚定。
  4. 来照读书清:光明照亮书本,象征着知识的力量。
  5. 不必烦罗扇:不再需要奢华的扇子,强调简约之美。
  6. 何妨屏铁檠:用铁灯照明,体现实用与真实。
  7. 蚌珠大如月:珍珠虽美,却不及人之轻盈,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光明比作知识,表达追求真理的决心。
  • 对比:对比奢华与简朴,展现诗人对生活的选择。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简朴生活的欣赏,反映出诗人在动荡时代中对内心安宁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光明:象征知识和希望。
  • 书籍:代表智慧和理想。
  • 蚌珠:象征珍贵与稀有,暗示人性之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荧荧”指的是什么? A. 大海
    B. 微弱的光
    C. 山峰

  2. 诗人为何不在意“灭烛秽”? A. 因为他喜欢黑暗
    B. 因为他追求知识的光明
    C. 因为他不喜欢蜡烛

  3. 最后一句中,诗人将蚌珠与什么作比较? A. 树木
    B. 月亮
    C. 自身轻盈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苏轼《赤壁赋》
  2.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在李白的《静夜思》中,诗人同样通过月亮的意象表达内心的孤独与思乡情,而刘克庄则通过光明与书籍的意象传达对知识和清净生活的向往。两者都展现了诗人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但体现在不同的情感基调和意象选择上。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宋诗鉴赏辞典》
  2. 《中国古代诗词赏析》
  3. 《刘克庄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