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事三首》

时间: 2025-01-04 07:17:56

家世相传逢掖衣,如今结果亦随时。

二三子遂舍瑟作,七十翁方扶杖嬉。

野老忧晴妨宝穑,社人怕雨湿灵旗。

遥知铃阁无歌管,一点青灯照董帷。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家世相传逢掖衣,如今结果亦随时。
二三子遂舍瑟作,七十翁方扶杖嬉。
野老忧晴妨宝穑,社人怕雨湿灵旗。
遥知铃阁无歌管,一点青灯照董帷。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家族的传承与时光的流逝。过去的家世相传,衣服依旧如故,而如今的结果却随时间而变。二三位年轻人已放下乐器,七十岁的老人却在拐杖的帮助下悠然自得。乡里的老者担忧晴天会影响到宝贵的农作物,社坛的人则害怕下雨会弄湿祭祀的旗帜。遥远的铃阁里没有歌声传来,只有一盏青灯照亮了书帷。

注释

  • 家世:家庭的世代传承。
  • 逢掖衣:逢掖是指衣服的样式,意指家族的传统服饰。
  • 二三子:指年轻人。
  • 舍瑟作:放弃了乐器的演奏。
  • 七十翁:指七十岁的老者。
  • 扶杖嬉:借助拐杖而愉快地嬉戏。
  • 野老:乡村的老人。
  • 忧晴:担心晴天,指对天气的担忧。
  • 妨宝穑:妨碍宝贵的农作。
  • 社人:社坛的祭祀者。
  • 湿灵旗:湿了的祭旗。
  • 铃阁:古代的音乐阁楼。
  • 董帷:书房的帷幕。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子翚,号听雨,宋代著名的诗人、词人和书法家。他的诗歌多反映个人情感及对社会现实的思考,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即事三首》是刘克庄在闲暇时写的,表现了他对人生、家庭与社会的观察与思考。在当时的背景下,社会动荡不安,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兴衰紧密相关,诗人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绘,反映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家庭传承、乡村生活、老人与年轻人的对比,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开篇提到“家世相传”,暗示了文化与传统的延续,而“如今结果亦随时”则突出了时代变化的无情。接着,通过“二三子”和“七十翁”的对比,展现出年轻人的无奈与老人的从容,似乎在强调不同年龄段对生活的不同态度。接下来,乡村老人的忧虑和社人对雨的恐惧,反映了农民对自然因素的深切关切,表现了生活的艰辛与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结尾处提到“铃阁无歌管”,让人感受到一种孤独与宁静,似乎在追忆那些美好的时光,却又感受到时代的无情。整首诗情感真切,意象丰富,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家世相传逢掖衣:家庭的传统与衣着相传,体现了文化的延续。
  2. 如今结果亦随时:结果随时间而变,暗示生活和命运的变幻无常。
  3. 二三子遂舍瑟作:年轻人放弃了乐器,象征着对传统的放弃或无奈。
  4. 七十翁方扶杖嬉:老人依靠拐杖而乐,表现出老年的从容与乐观。
  5. 野老忧晴妨宝穑:乡村老人忧虑天气影响农作,反映出农民的辛劳与对自然的依赖。
  6. 社人怕雨湿灵旗:社坛祭祀的人对天气的担忧,进一步体现了对生活的重视。
  7. 遥知铃阁无歌管:远处的铃阁中没有音乐,暗示着孤独和对过去的怀念。
  8. 一点青灯照董帷:微弱的青灯照亮书房,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反映出内心的沉思。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年轻人和老人的对比,展现出不同人生阶段的态度与感受。
  • 象征:铃阁与青灯象征着文化与孤独,表现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
  • 暗喻:诗中提到的自然元素(晴天、雨)不仅代表天气,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不确定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家庭与传统的珍视,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诗人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描绘,反映了个人命运与社会现实的深刻联系,展现了对人生的哲理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家世:传承、文化、家庭传统。
  • 二三子:年轻人、朝气、自由。
  • 七十翁:老人、智慧、平和。
  • 铃阁:音乐、文化、孤独。
  • 青灯:书香、思考、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二三子”指的是: A. 老人
    B. 年轻人
    C. 农民
    D. 祭祀者

  2. 填空题:诗中提到“遥知铃阁无歌管”,这句话表达了__

  3. 判断题:诗中“野老忧晴妨宝穑”表达了对天气的无所谓态度。(对/错)

答案

  1. B
  2. 对过去的怀念与孤独。
  3. 错(实际上表达了对天气的忧虑与重视)。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
  • 陶渊明《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 刘克庄 vs. 苏轼:两位诗人在作品中都对人生哲理进行深刻的思考,但刘克庄更多表现出对传统的继承与忧虑,而苏轼则展现出更为开阔的胸怀与洒脱的态度。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