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亭待月 其一》

时间: 2025-01-17 09:15:19

轻雷不成雨,风砌旋支床。

山乱云行曲,楼高月路长。

柴门非故国,戎马尚他乡。

笳鼓悲清暝,关河思不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轻雷不成雨,风砌旋支床。
山乱云行曲,楼高月路长。
柴门非故国,戎马尚他乡。
笳鼓悲清暝,关河思不忘。

白话文翻译:

轻微的雷声并没有带来雨水,微风轻轻撩动着我的床。山中云彩变幻曲折,楼阁高耸,月光照亮了漫长的道路。柴门外并不是我的故乡,戎马生涯让我依然在他乡漂泊。笳声和鼓声在宁静的夜晚中显得格外悲凉,关山河流的思念让我无法忘怀。

注释:

  • 轻雷:指轻微的雷声,表示天气变化的前兆。
  • 旋支床:支起的床,指的是在户外或临时休息的场合。
  • 山乱云行曲:山中云彩形状变化多端,行走的方向曲折。
  • 楼高月路长:高楼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孤独,夜路漫漫。
  • 柴门:普通的木门,暗指平常的家。
  • 戎马:指军旅生活,象征漂泊和战斗。
  • 笳鼓:古代乐器,常用在军中,表明悲凉的氛围。
  • 清暝:指宁静的夜晚,带有一种沉重的感觉。
  • 关河:指关隘和河流,象征离乡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弥逊,宋代诗人,出生于南宋时期,生活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他以豪放的诗风和深邃的情感著称,作品多反映个人的遭遇和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李弥逊漂泊他乡期间,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在一个宁静的夜晚,他在池亭中,面对月亮,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诗歌鉴赏:

《池亭待月 其一》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诗。诗中通过描绘宁静的夜晚,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首句“轻雷不成雨”,以自然现象引入,传达出一种未能如愿的失落感。接着“风砌旋支床”,描绘了诗人在夜晚的静谧中,伴随着微风的轻抚,营造出一种惬意却又孤独的氛围。

“山乱云行曲,楼高月路长。”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迷茫与孤独。云彩的变幻与山的曲折象征着人生的复杂与无常。而“柴门非故国,戎马尚他乡”则是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表达了对家园的渴望,虽身在异乡却心系故土。

最后两句“笳鼓悲清暝,关河思不忘”,将思乡之情推向高潮,笳声和鼓声的悲凉,映衬出孤独夜晚的忧伤,表现出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

整首诗以自然景色引入,结合个人情感,既有对外界的观察,也有对内心的反思,是一首典型的抒情诗,充满了人文情怀和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轻雷不成雨":描绘天气的细微变化,暗示内心的失落。
    2. "风砌旋支床":显示了诗人在户外的孤独感。
    3. "山乱云行曲":云彩与山的描绘,象征人生的曲折与不确定。
    4. "楼高月路长":孤独的高楼与漫长的路象征着归属感的缺失。
    5. "柴门非故国":直白的思乡之情,传达对故乡的渴望。
    6. "戎马尚他乡":军旅生活的无奈,强调身在异乡的孤独感。
    7. "笳鼓悲清暝":音乐的悲凉与夜晚的静谧形成对比,增添了情感的深度。
    8. "关河思不忘":关山河流的意象,象征着对故乡的永久思念。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山乱云行曲,楼高月路长”,形成了音韵上的和谐美感。
    • 比喻:用自然景象比喻内心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拟人:通过自然的变化表现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思乡之情展开,表现了诗人对故土的眷恋与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情感真挚而深邃。

意象分析:

  • 雷声与雨:象征希望与失落。
  • :传达孤独与思绪的飘荡。
  • 云与山:象征人生的复杂与不确定性。
  • 月亮:象征孤独之美,也代表了思乡的情感。
  • 柴门:乡土的象征,唤起对故乡的思念。
  • 笳鼓:象征战争与悲伤,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轻雷不成雨”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失落
    B. 快乐
    C. 愤怒

  2. “柴门非故国”中的“柴门”象征着什么?
    A. 亲情
    B. 故乡
    C. 战争

  3. 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包括:
    A. 排比
    B. 比喻与拟人
    C. 夸张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比较李弥逊的《池亭待月 其一》和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两者都表达了思乡之情,但李弥逊更侧重于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而杜甫则更加直白地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两首诗都通过月光引发情感,展现了夜晚的宁静与内心的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