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茂材异等竟无闻,教耨明耕却有人。
能旱能风须记取,汉家元气太宗仁。
白话文翻译:
这一代的人才各有不同,但许多优秀的才华却没有被人重视;在耕作和农事上懂得明理的人却得到了应有的重视。能在干旱和风灾中生存的,都应该铭记于心,因为汉朝的元气和太宗的仁德是不能忽视的。
注释:
- 茂材:指优秀的人才。
- 异等:不同的等级或种类。
- 竟:竟然,表示出乎意料的结果。
- 无闻:没有被人重视或听闻。
- 教耨明耕:指教导耕作和农事的人。
- 能旱能风:能够在干旱和风灾中生存。
- 须记取:应该铭记于心。
- 汉家元气:指汉朝的根本力量。
- 太宗仁:指汉朝太宗皇帝的仁德。
典故解析:
- 汉家元气: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朝代,其元气代表着国家的兴衰与力量。
- 太宗仁:汉太宗是指汉朝第二位皇帝刘秀,以仁德治国,重视民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普,宋代诗人,生平资料较少,但他在诗歌上有其独特的风格,常以历史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反映了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国家重视农业、发展经济的时期,诗人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咏叹,表达对人才和治国理政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不同的人才和对农业的重视,引发对历史的深思。诗人用“茂材异等竟无闻”开篇,直指社会对优秀人才的忽视,反映了历史的无常与不公。接着提到“教耨明耕却有人”,则表明在实际生活中,懂得耕作的人却能获得应有的地位和重视,表达了对实用人才的肯定。
后两句“能旱能风须记取,汉家元气太宗仁”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强调在逆境中生存的能力是值得铭记的,而汉朝的兴起与发展,正是由于有像太宗这样的仁德之君。
诗中蕴含的历史感和对人才的思考,使整个作品不仅有诗意,还具有深厚的哲理。诗人通过对历史的追溯,引导读者反思当下社会对人才的态度以及真正的价值所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茂材异等竟无闻:此句指出,虽然有许多优秀的人才,但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 教耨明耕却有人:强调那些懂得耕作和农事的人却能获得认可。
- 能旱能风须记取:指出在干旱和风灾中生存能力的重要性,这种能力应被铭记。
- 汉家元气太宗仁:提到汉朝的元气和太宗皇帝的仁德,暗示历史的教训和治国理政的道理。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茂材”与“教耨”的对比,呈现出不同人才的命运。
- 象征:用“汉家元气”象征国家的力量与希望。
- 排比:通过“能旱能风”强调生存的多重能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反映历史对人才的重视与忽视,以及在逆境中生存的重要性,最终指向仁德治国的价值。
意象分析:
- 茂材:象征着优秀的人才,代表着希望和未来。
- 耕作:与国家的基础和民生息息相关,象征着勤劳与实用。
- 旱风:象征着逆境和挑战。
- 汉家元气:象征国家的根本力量与复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茂材异等竟无闻”中的“茂材”指的是什么?
- A. 普通人才
- B. 优秀人才
- C. 农民
-
“能旱能风须记取”中的“旱风”象征什么?
- A. 丰收
- B. 逆境
- C. 和平
-
诗中提到的“汉家元气”指的是?
- A. 汉朝的士兵
- B. 汉朝的经济
- C. 汉朝的国家力量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by 杜甫
- 《春望》by 杜甫
诗词对比:
对比陈普的《咏史上·张汤公孙弘》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以历史为背景,反映对社会和政治的深刻思考,但情感基调和历史观有所不同,陈普更侧重于对人才和农业的关注,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对国破家亡的哀伤。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汉书》关于汉朝的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