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捣练子·初酒醒
初酒醒,乍衣单。
褪著裙儿侧著冠。
门外小桥寒食夜,
月明人去杏花残。
白话文翻译:
初醒时刚喝过酒,身上穿着单薄的衣服。
裙子褪落一边,头上斜戴着帽子。
门外的小桥上,是寒食节的夜晚,
明亮的月光下,人们已去,杏花也凋零了。
注释:
字词注释:
- 初酒醒:刚刚清醒过来的时候,指刚饮酒后清醒。
- 乍衣单:刚刚穿上薄衣服,形容衣着轻薄。
- 褪著裙儿侧著冠:裙子稍微滑落,帽子歪斜,描绘一种慵懒的状态。
- 寒食夜:寒食节的夜晚,传统节日,禁止生火,吃冷食。
- 月明人去杏花残:月光明亮,夜晚人去,杏花已经凋谢,表现一种凋零和孤寂的氛围。
典故解析:
- 寒食节:源于春秋时期,纪念介之推,此时人们会吃冷食,以示悼念。
- 杏花:象征春天的美好与短暂,暗示着生命的无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本词作者为佚名,生活在宋代,宋代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诗词艺术发展迅速,尤其是词的创作。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写于春末夏初之际,表达了作者在美好时光中感受到的孤独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酒后的懵懂与夜晚的寂静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个人情感的细腻变化。
诗歌鉴赏:
《捣练子·初酒醒》以其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在寒食夜里微醉后清醒的女子的情景。诗的开头“初酒醒”便引入了一个轻松而又略显迷离的氛围,给人以恍惚之感。这种状态与后面“乍衣单”的描写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慵懒、朦胧的美感。作者通过“褪著裙儿侧著冠”的细节,细腻地刻画了女子的状态,既有醉酒后的娇羞,又流露出一丝生活的无奈。
接着,诗中出现的“门外小桥寒食夜”,则将视线从室内转向了室外,描绘了寒食节的夜晚,给人以清冷的感觉。此时,明亮的月光照耀着空荡荡的小桥,形成了一种孤寂的意象。最后一句“月明人去杏花残”,不仅点明了时光的流逝,也传达了对美好事物短暂而易逝的感慨。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伤感与思索,虽然描写的是一个轻松的场景,但透过这些意象的描绘,诗人实际上在表达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悟。女子的孤独和夜的寂静相互呼应,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淡淡的忧伤与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初酒醒,乍衣单。
- 描述刚刚醒酒的状态,给人一种轻松而迷离的感觉。
- 褪著裙儿侧著冠。
- 细致描写女子的穿着状态,传达一种慵懒与不拘小节的生活态度。
- 门外小桥寒食夜,
- 引入场景,营造出寒食节的氛围,强调时间的背景。
- 月明人去杏花残。
- 通过描写月光、无人和凋零的杏花,表现出孤独与生命的脆弱。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褪著裙儿侧著冠”,通过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月光、杏花等意象蕴含了丰富的情感,暗示生命的短暂与美丽的易逝。
主题思想:
此诗通过描绘醉酒后清醒的瞬间,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孤独的思考。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个人情感的复杂,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时光的流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酒:象征欢愉与迷惘,反映人生的短暂乐趣。
- 月光:象征宁静与孤独,照亮了夜晚的寂寥。
- 杏花:象征春天的美好与生命的脆弱,反映出美好的事物难以长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本诗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A. 酒 B. 杏花 C. 月光 D. 以上皆是 -
“初酒醒”中的“初”字可以理解为?
A. 早晨 B. 刚刚 C. 以前 D. 从未 -
本诗反映了怎样的情感?
A. 欢快 B. 孤独 C. 愤怒 D. 兴奋
答案:
- D. 以上皆是
- B. 刚刚
- B. 孤独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同样描绘了酒后孤独的情感。
- 苏轼的《水调歌头》:探讨了月亮与人生的关系,情感悠长。
诗词对比:
- 比较《捣练子·初酒醒》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均表现了女性的细腻情感,但前者更倾向于孤寂,后者则多了一份对往昔的追忆。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