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初冬书怀
朱淑真 〔宋代〕
触目圆池景,荷枯菊已荒。
风寒侵夜枕,霜冻怯晨妆。
江上风翻赤,庭前橘带黄。
题诗欲排闷,对景倍悲伤。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初冬的景象:眼前的圆形池塘,荷花已经枯萎,菊花也开始凋零。寒风袭来,让我在夜里感到寒冷,早晨的霜冻让我对妆容感到畏惧。江面上,风吹起了红色的枫叶,庭院前的橘子也带着黄色的色彩。我想写首诗来排解心中的郁闷,但面对眼前的景象,心中的悲伤愈加加重。
注释
- 触目:眼前所见。
- 圆池:指圆形的池塘。
- 荷枯:荷花已经枯萎。
- 菊已荒:菊花也已经凋谢。
- 风寒侵夜枕:寒风侵袭夜晚的枕头。
- 霜冻怯晨妆:霜冻使我惧怕早晨的妆容。
- 江上风翻赤:江面上的风吹动红色的枫叶。
- 庭前橘带黄:庭院前的橘子呈现出黄色。
- 题诗欲排闷:想写诗以排遣心中的抑郁。
- 对景倍悲伤:面对这样的景象,心中更感悲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淑真(约 1081-1155),字惟贞,号紫霞,南宋时期的女诗人。她以才情出众而著称,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和自然景观,风格清新细腻。她的诗歌常常流露出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初冬书怀》作于初冬时节,诗人以自然景象为引,抒发内心的忧愁。诗中反映了自然界的凋零与寒冷,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失落。这首诗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反映了女性在家庭与社会中所承受的情感压力。
诗歌鉴赏
《初冬书怀》是一首通过自然景象来映射内心情感的诗作。诗人在初冬的寒冷中,看到池塘边的荷花与菊花枯萎,生动地描绘了季节变换带来的凋零感。这些景象不仅是自然的体现,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失落。寒风与霜冻的描写,进一步增强了这种忧伤的基调。
诗中“题诗欲排闷”的句子,展现了诗人试图通过写诗来解忧的努力,然而,眼前的景象却让她感到更加悲伤,反映出一种无奈和深深的惆怅。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情感的交织,让人感受到初冬的萧瑟与人心的失落,富有浓厚的个人色彩和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触目圆池景,荷枯菊已荒。
描述眼前的景象,圆池边的荷花与菊花都已枯萎,表现了自然的衰败和季节的变迁。 -
风寒侵夜枕,霜冻怯晨妆。
寒风侵袭夜间的枕头,早晨的霜冻使得诗人不敢妆扮,体现了初冬的寒冷与诗人内心的无奈。 -
江上风翻赤,庭前橘带黄。
江面上的风吹动了红色的枫叶,庭院前的橘子呈现出黄色,这些景象交织出冬日的色彩与生机。 -
题诗欲排闷,对景倍悲伤。
诗人想通过写诗来排解心中的郁闷,但面对这样的景象,悲伤却愈发加重,反映出深刻的情感冲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相结合,通过“荷枯菊已荒”暗示个人的失落。
- 拟人:通过“风寒侵夜枕”表现出自然对人的影响,营造出一种沉重的氛围。
- 对仗:诗句工整,形成了良好的音韵效果,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初冬书怀》通过描绘初冬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内心的忧伤。诗人与自然的对话,体现出一种深沉的孤独与无奈,使读者感受到时间的无情与生命的脆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圆池:象征静谧与回忆,反映内心的安宁与失落。
- 荷花:代表美好与青春,凋零则暗示生命的无常。
- 菊花:象征高洁与坚韧,但在此处的荒凉则增添了忧伤气氛。
- 霜冻:代表寒冷与孤独,表现出冬季的严酷。
- 橘子:象征丰收与希望,但在凋谢的背景下却显得格外悲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触目圆池景”所描绘的是什么? A. 荷花盛开
B. 荷花枯萎
C. 花园景色
D. 河流景观 -
诗人想通过写诗来做什么? A. 排解忧愁
B. 表达快乐
C. 描述自然
D. 记录生活 -
“霜冻怯晨妆”中的“怯”字表达了什么情感? A. 自信
B. 害怕
C. 开心
D. 兴奋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朱淑真的《初冬书怀》和李清照的《如梦令》都展现了女性诗人的细腻情感,但朱淑真的作品更侧重于自然景象的描写和内心的忧伤,而李清照则通过梦境表达心中对逝去时光的怀念。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女性文学研究》
- 《朱淑真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