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宫春(夹钟商追和尹梅津赋俞园牡丹)》
时间: 2025-01-06 07:33:36意思解释
汉宫春(夹钟商追和尹梅津赋俞园牡丹)
原文展示
花姥来时,带天香国艳,羞掩名姝。
日长半娇半困,宿酒微苏。
沈香槛北,比人间风异烟殊。
春恨重,盘云坠髻,碧花翻吐琼盂。
洛苑旧移仙谱,向吴娃深馆,曾奉君娱。
猩唇露红未洗,客鬓霜铺。
兰词沁壁,过西园重载双壶。
休漫道,花扶人醉,醉花却要人扶。
白话文翻译
花神来到时,带着天香国艳,羞怯地掩盖了她的美丽。
白天漫长,她一半娇媚一半疲倦,宿酒微微苏醒。
北面的香榻上,香气与人间的异香不同。
春天的怨恨又重,盘发的云鬓如坠,碧花吐出如琼的酒杯。
洛苑旧时的仙谱,如今在吴娃的深馆中,曾经为你欢娱。
猩红的唇未曾洗净,客人的鬓发如霜铺开。
兰词沁入墙壁,经过西园又重载双壶。
别说花扶着人醉,醉在花中却需要人来扶持。
注释
- 花姥:传说中的花仙,象征春天的到来。
- 羞掩名姝:羞怯地掩盖自己的美丽,表现花神的谦逊。
- 宿酒微苏:宿醉刚刚清醒,表现出一种懒散的状态。
- 沈香槛:香榻,指用香木制成的坐具。
- 春恨重:春天的怨恨,指春天的惆怅和无奈。
- 洛苑:古代著名的园林,寓意美好而又惆怅的往事。
- 吴娃:传说中的美女,象征着美丽与欢乐。
- 兰词沁壁:兰花的词句沁入墙壁,形容诗句的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文英,字曼殊,号云英,宋代词人,出生于南宋时期。他的词风清丽,语言优美,常以自然景物及心情为题材,擅长描写花鸟虫鱼等细腻的意象。吴文英在词的发展上有较大贡献,被后世称为“婉约派”的代表之一。
创作背景
《汉宫春》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诗词繁荣的时代。此时,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交织,诗人通过描写春天的景象,表达自己对美好时光的渴望与怀念,以及对逝去青春的感慨。
诗歌鉴赏
《汉宫春》是一首充满春意的词作,诗人在词中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美丽与惆怅。开头以“花姥来时,带天香国艳,羞掩名姝”引入,展现出春天的神秘与美丽。花神的降临象征着春天的到来,而“羞掩名姝”则传达了自然界的谦逊与渺小。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通过“日长半娇半困,宿酒微苏”勾勒出一种慵懒的春日气息,细腻地表现了春日的温暖与一丝倦怠。
在第二部分中,诗人通过“春恨重,盘云坠髻,碧花翻吐琼盂”表现出春天的怨恨与无奈,似乎在诉说着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尤其是“洛苑旧移仙谱”,不仅在描写环境,也在暗示着对过往的追忆与对美好事物的怀念。“曾奉君娱”一语,流露出对过往时光的思念。
全词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情感交织,营造出一种春天的美丽与惆怅,表现出诗人对美好时光的向往和对花神的敬畏,同时也折射出他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花姥来时,带天香国艳,羞掩名姝。”
描绘了花神的到来,象征着春天的到来,花神的羞怯表现了自然的谦逊。 -
“日长半娇半困,宿酒微苏。”
春天的日子漫长,花神在慵懒中苏醒,既表现了春天的温暖,又暗示了一种疲倦。 -
“沈香槛北,比人间风异烟殊。”
描述了北面香榻的独特香气,表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美妙感受。 -
“春恨重,盘云坠髻,碧花翻吐琼盂。”
表现春天的怨恨与无奈,花朵的美丽与女性的妩媚相互交织。 -
“洛苑旧移仙谱,向吴娃深馆,曾奉君娱。”
回忆往昔的美好时光,表现对逝去青春的追忆与怀念。 -
“猩唇露红未洗,客鬓霜铺。”
描绘了一种醉酒后的状态,表现出一种恍惚的美。 -
“兰词沁壁,过西园重载双壶。”
通过兰词与双壶的描写,展现出诗词的美好与情感的深邃。 -
“休漫道,花扶人醉,醉花却要人扶。”
通过反讽,表现醉酒与花神的关系,展现一种无奈与依赖。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的花神比作美丽的女子,增强了意象的感染力。
- 拟人:将自然界中的花草赋予了人的情感,表现出春天的温暖与柔情。
- 对仗:词中的句子结构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向往与对逝去青春的感慨。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深情的抒发,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惆怅,表达了人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花姥:象征春天的到来与生命的美好。
- 沈香槛:代表着温暖与舒适的环境。
- 洛苑:象征着美好与幸福的过去。
- 碧花:代表春天的生机与美艳。
- 兰词:象征着文学的美好与情感的深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花姥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夏天 B. 春天 C. 秋天 D. 冬天
-
填空题:整首词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__的向往与对__的感慨。
-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洛苑”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地方。 (对/错)
答案
- B
- 美好时光,逝去青春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但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
- 《水调歌头》:以更宏大的视角反映人生哲理,展现了对人生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
- 《吴文英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