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万里沅湘路,千年贾屈文。 迹同探禹穴,心每望尧云。 未说渺茫隐,长思矍铄勋。 不应迷出处,四十畏无闻。
白话文翻译:
穿越万里的沅湘之路,追寻千年的贾谊与屈原的文学。 足迹如同探寻禹王的洞穴,心中常常仰望尧帝的云彩。 不说那渺茫的隐逸,长久思念那显赫的功勋。 不应迷失自己的方向,四十岁还害怕默默无闻。
注释:
- 沅湘路:指沅水和湘江,这里代指湖南地区。
- 贾屈文:指贾谊和屈原的文学作品,两人均为古代著名文人。
- 探禹穴:比喻深入探究古代文化。
- 望尧云:比喻仰望古代圣贤。
- 渺茫隐:指隐逸生活,远离尘世。
- 矍铄勋:指显赫的功勋,矍铄形容精神旺盛。
- 四十畏无闻:四十岁还害怕默默无闻,表达了对成就的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感慨。这首诗是赵蕃与李潭州椿寿翁的五首诗之一,表达了对古代文人的追思和对功名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当时社会动荡,文人多有怀古之情。赵蕃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古代文人的敬仰,以及对自己未能成就功名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古代文人的追思和对功名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诗中“万里沅湘路,千年贾屈文”一句,既表达了对古代文人的敬仰,也暗示了自己对文学的追求。“迹同探禹穴,心每望尧云”则进一步表达了对古代圣贤的仰望和对知识的渴望。最后两句“不应迷出处,四十畏无闻”则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成就的渴望和对未来的忧虑。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怀古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万里沅湘路,千年贾屈文”:通过“万里”和“千年”两个时空跨度极大的词语,表达了诗人对古代文人的敬仰和对文学的追求。
- “迹同探禹穴,心每望尧云”:用“探禹穴”和“望尧云”两个典故,表达了对古代圣贤的仰望和对知识的渴望。
- “未说渺茫隐,长思矍铄勋”:通过对比“渺茫隐”和“矍铄勋”,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否定和对功名的向往。
- “不应迷出处,四十畏无闻”: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成就的渴望和对未来的忧虑。
修辞手法:
- 比喻:“迹同探禹穴”和“心每望尧云”使用了比喻手法,增强了表达的形象性。
- 对比:“未说渺茫隐,长思矍铄勋”通过对比,突出了对功名的向往。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古代文人的敬仰和对功名的向往,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诗人通过对古代文人的追思,表达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成就的追求。
意象分析:
- 沅湘路:象征着对古代文化的追寻。
- 贾屈文:象征着古代文学的辉煌。
- 探禹穴:象征着对知识的深入探究。
- 望尧云:象征着对古代圣贤的仰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迹同探禹穴”中的“探禹穴”比喻什么? A. 隐逸生活 B. 深入探究古代文化 C. 追求功名 答案:B
-
诗中“心每望尧云”中的“望尧云”比喻什么? A. 对古代圣贤的仰望 B.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C. 对功名的追求 答案:A
-
诗中“四十畏无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B. 对成就的渴望 C. 对未来的忧虑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表达了对古代圣贤的敬仰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 苏轼《赤壁赋》: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表达了对功名的向往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杜甫《登高》与赵蕃这首诗都表达了对古代圣贤的敬仰,但杜甫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而赵蕃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功名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赵蕃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代文学史》:可以了解宋代文学的背景和特点,有助于深入理解赵蕃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