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

时间: 2025-01-17 09:56:48

十年不到武夷山,几与神仙绝往还。

九曲依然青嶂裹,一峰仍插画檐间。

潺湲野水溪随转,缥缈秋云意自閒。

我见溪山浑似旧,溪山见我鬓毛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十年不到武夷山,几与神仙绝往还。
九曲依然青嶂裹,一峰仍插画檐间。
潺湲野水溪随转,缥缈秋云意自閒。
我见溪山浑似旧,溪山见我鬓毛斑。

白话文翻译:

十年未曾到过武夷山,几乎与神仙断绝了往来。
九曲溪水依旧被青山环绕,一座山峰仍然高耸于画檐之间。
潺潺的溪水随着转弯流淌,缥缈的秋云让人心情悠闲。
我看到的溪山与以前如出一辙,而溪山在我眼中却已是鬓发斑白。

注释:

字词注释:

  • 不到:未曾到达。
  • 绝往还:断绝往来,形容长期未见。
  • 九曲:指溪水的曲折流淌。
  • 青嶂:青色的山岭。
  • :高耸,直立。
  • 画檐:指屋檐的形状,形容高耸的山峰像画中的屋檐。
  • 潺湲:形容溪水流动的声音。
  • 意自閒:心情自在、悠闲。
  • 鬓毛斑:形容头发变白,岁月的痕迹。

典故解析:

  • 武夷山:历史悠久的名山,以其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著称,曾经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学箕,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常表现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风格清新,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作于诗人十年未曾踏足武夷山,表达了他对这片美丽山水的思恋与感慨,同时也流露出对岁月流逝的无奈,显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厚情感。

诗歌鉴赏:

《武夷山》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诗人在十年未见的时间里,对武夷山的怀念之情愈发深厚。开篇以“十年不到武夷山”引入,既表明了时间的流逝,也暗示了与自然的疏离感。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通过“九曲依然青嶂裹,一峰仍插画檐间”展现了武夷山的美丽景色,尽管经过多年,山水依旧如昔,反映出自然的永恒与稳定。

诗中“潺湲野水溪随转,缥缈秋云意自閒”的句子,描绘了溪水流动与秋云飘动的宁静场景,营造出一种悠闲的氛围,似乎让人忘却了时间的流逝。而最后两句则以“我见溪山浑似旧,溪山见我鬓毛斑”呼应开头,诗人感慨自己在岁月中逐渐老去,却发现所爱之地依然如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自然永恒之美的向往与人生无常的感慨。

整首诗以清新的自然景色为背景,交织着诗人对武夷山的深情回忆与人生的哲学思考,展现了诗人高远的情怀与深邃的思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十年不到武夷山:表达了诗人长时间未能到访武夷山的遗憾。
  2. 几与神仙绝往还:通过“神仙”来形容武夷山的美丽,说明诗人对这里的向往。
  3. 九曲依然青嶂裹:描绘了武夷山的九曲溪水,依旧被青山环绕,景色美丽如初。
  4. 一峰仍插画檐间:形容高耸的山峰,犹如画中屋檐,表现了山的巍峨。
  5. 潺湲野水溪随转:描绘水流潺潺的情景,生动传达了自然的声音。
  6. 缥缈秋云意自閒:描述了秋天的云朵,营造出一种轻松自在的氛围。
  7. 我见溪山浑似旧:诗人看到的溪山依旧如昔,表现对自然的熟悉感。
  8. 溪山见我鬓毛斑:反映诗人因时间流逝而显露的白发,感叹岁月的无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武夷山比作神仙居所,表现其美丽。
  • 拟人:将溪山与诗人的关系拟人化,强调人与自然的情感联系。
  • 对仗:如“潺湲野水”和“缥缈秋云”,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武夷山的回忆,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体现出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坚定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武夷山:象征着自然的美丽与永恒。
  • 溪水:象征着流动的时间与生命的变化。
  • 秋云:象征着柔和、宁静的心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武夷山”象征什么? a) 人生的烦恼
    b) 自然的美丽与永恒
    c) 战争的悲惨

  2. 诗人感叹自己“鬓毛斑”是为了表达什么? a) 对时间的无奈
    b) 对朋友的怀念
    c) 对财富的渴望

  3. 诗中描绘的“潺湲野水”给人什么样的印象? a) 喧闹与繁忙
    b) 安静与悠闲
    c) 绝望与痛苦

答案:

  1. b) 自然的美丽与永恒
  2. a) 对时间的无奈
  3. b) 安静与悠闲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同样表现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慨。
  • 王维《山居秋暝》:描写山水之美,融入诗人的情感。

诗词对比:

  • 比较刘学箕的《武夷山》和王维的《鹿柴》,两首诗均以自然景色为背景,但刘学箕的作品更加侧重于时间的流逝与个人情感的交融,而王维则更强调静谧的自然之美与内心的宁静。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山水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