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孟子·养心寡欲
作者: 陈普 〔宋代〕
心体自然安用养,多因迷欲易成昏。
但能寡欲无私累,本体清明理自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一个道理:心灵本是自然安宁的,只要好好养护,然而因为欲望的迷惑,常常会让人变得昏沉。如果能够减少欲望,就不会有私心的累赘,内心的本质会保持清明,理智自然会存在。
注释:
- 心体:指心灵的本质。
- 安用养:心灵本来就能安宁地自我养护。
- 迷欲:迷失在欲望中,无法自拔。
- 昏:昏暗,指精神模糊。
- 寡欲:减少欲望。
- 私累:个人的私心所造成的负担。
- 清明:心灵明净,清晰。
- 理自存:道理自然存在于内心。
典故解析:
“养心”在古代哲学中强调心灵的修养,与儒家思想密切相关。孟子的教导中,强调心灵的自我修养和欲望的控制是达到内心平和的关键。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普,宋代诗人,擅长抒情与哲理诗,作品常反映儒家思想,关注内心修养与道德自省。
创作背景:
在南宋时期,社会动荡,士人们普遍关注内心的修养与道德的提升,陈普的这首诗反映了对内心平和与自我约束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哲理,强调了心灵的天然状态和欲望的干扰。诗中通过对比“安用养”和“迷欲”的状态,揭示了内心的清明与昏沉之间的关系。陈普提醒人们,欲望的过度追求会导致内心的混乱,而减少欲望则能让心灵回归本真,保持清明。诗的结构紧凑,意象鲜明,情感真挚,给人以深思的空间。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心体自然安用养”:心灵的本质是安宁的,只要善于养护。
- “多因迷欲易成昏”:许多时候,迷失在欲望中会使人变得昏沉。
- “但能寡欲无私累”:如果能减少欲望,就不会有私心的负担。
- “本体清明理自存”:心灵的本质是清明的,理性自然会存在。
-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之间形成对称的结构,如“安用养”和“迷欲”形成鲜明对比。
- 比喻:将心灵比作自然状态,强调其本质的安宁。
-
主题思想:
-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内心的修养和对欲望的控制,倡导减少个人欲望以获得内心的宁静和清明。
意象分析:
- 心体:象征内心的本质,代表人的精神世界。
- 欲望:象征世俗的干扰,影响内心的安宁。
- 清明:象征内心的明净和理智,代表修养的成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迷欲”指的是什么?
A. 内心的安宁
B. 过度的欲望
C. 自然状态 -
“本体清明理自存”这句的意思是什么?
A. 内心会混乱
B. 人的本质是模糊的
C. 内心清明,自然有理智 -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强调什么?
A. 追求物质
B. 内心的修养与欲望的控制
C. 对外界的关注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道德经》:强调自然与内心修养的哲理。
- 《庄子》:探讨心灵的自由与欲望的关系。
诗词对比:
- 对比王维的《鹿柴》,同样探讨自然与内心的关系,但王维更侧重于自然的宁静与人心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收录了许多宋代诗人的作品。
- 《论语》:对心灵修养有深刻的探讨。
- 《孟子》:提供对“养心”思想的深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