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淡似香山老,臞於涑水翁。
政须将及子,心孰不为公。
后进师清俭,前旒誉直空。
墓陵手所筑,过者式高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清淡得像香山上的老树,瘦弱得像涑水的老翁。治理国家必须要考虑到后代,谁的心不为公众利益呢?后来的学者应该学习清贫节俭的品德,而前辈的荣誉却只是空洞的名声。墓碑和陵墓是由人手所筑,经过的人们都应该效法那种高尚的风范。
注释:
字词注释:
- 淡似:清淡、朴素,如同。
- 香山:指的是香山,常用来比喻清淡、雅致。
- 臞:瘦弱、消瘦。
- 涑水:古地名,涑水河,常用来比喻清静。
- 政须将及子:治理政务必须考虑到后代。
- 心孰不为公:谁的心不为公众利益着想。
- 后进:后来的学者、后辈。
- 前旒:前辈、先人。
- 誉直空:名声空洞,不实在。
- 墓陵:墓地、陵墓。
- 高风:高尚的风范。
典故解析:
- “香山老”:香山是指美丽的山,象征高洁的品质。
- “涑水翁”:涑水是个古老的地名,象征年迈的智慧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汝腾,宋代诗人,以诗词和散文见长。他的作品以清晰的意象和深刻的思想著称,常常反映出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对个人道德的追求。
创作背景: 该诗可能是为了悼念李端明而作,李端明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赵汝腾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李端明的怀念,同时也表达了对后代的期望,强调治国理政应以公众利益为先。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其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李端明的哀悼与怀念,同时也传达了他对后代的期望。首联“淡似香山老,臞於涑水翁”用清淡的比喻,描绘出一种高洁而又清瘦的形象,暗示李端明的品德如同香山般清雅。接下来的两句则开始转向对治国理政的思考,强调治理国家必须考虑到后代,体现出诗人对未来的关切。
最后两句则将视角引向了后代的学者,批评那些只是追求名声而不注重品德的人,提倡学习清贫节俭的美德,真正做到“心为公”。整首诗通过对比与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和对人性深刻的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淡似香山老”:比喻李端明的品德清淡高洁。
- “臞於涑水翁”:描绘李端明的形象,表现出他身心的疲惫。
- “政须将及子”:强调治理国家应考虑后代。
- “心孰不为公”:质问谁不为公心。
- “后进师清俭”:呼吁后辈学习节俭。
- “前旒誉直空”:批评前辈的名声空洞。
- “墓陵手所筑”:强调墓碑是人手所建。
- “过者式高风”:希望路过的人能够效法高尚的品德。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李端明比作香山老树,表现其清高的品质。
- 对仗:如“政须将及子,心孰不为公”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李端明的悼念与怀念,同时也表达了对后代的期望,强调节俭品德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香山:象征高洁和不染尘埃的品德。
- 涑水翁:象征智慧与沉稳。
- 清俭:代表一种节俭的生活态度。
- 高风:象征崇高的道德风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淡似香山老”是用来形容什么? A. 李端明的名声
B. 李端明的品德
C. 李端明的外貌 -
“政须将及子”中的“子”指的是谁? A. 老人
B. 后代
C. 前辈 -
诗中提到的“高风”指的是什么? A. 风景
B. 高尚的品德
C. 名声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by 张若虚
- 《静夜思》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赵汝腾的《挽竹湖李端明》与杜甫的《春望》都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切,但赵汝腾更强调个人品德与后代的期望,而杜甫则更多反映了国家的困境与个人的无奈。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楚辞》
- 《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