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海蛳
作者: 陆庆元 〔清代〕
瘦质玲珑碎玉攒,
珊瑚网底笔琅玕。
羊肠屈曲抽身涩,
蜗壳连卷断尾难。
纤指香痕纹细叠,
美人妆样髻高蟠。
由来海错腥膻甚,
似此清芬性所欢。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海蛳的形态,它身材纤细玲珑,犹如碎玉般精致,生活在珊瑚网底下,像笔一样的琅玕。它的身体弯曲着,抽身时却显得有些艰涩,连蜗牛的壳也很难与之相连。诗人用纤细的手指轻轻触碰,留下香气的痕迹,仿佛美人把头发盘得高高的。自古以来,海里的生物腥膻气味很重,但像这样的清香却是人们所喜爱的。
注释:
- 瘦质:指身材细长。
- 玲珑:形容精致、巧妙。
- 琅玕:一种美玉,形容海蛳的颜色。
- 羊肠:形容海蛳的身体曲折。
- 抽身涩:形容它抽动身体时的艰难。
- 蜗壳:蜗牛的壳,用于比喻海蛳的形态。
- 纤指:细致的手指,形容触碰的细腻。
- 香痕:留下的香气痕迹。
- 妆样:指妆容的样子。
- 髻高蟠:形容发髻高高盘起的样子。
- 海错:海中的生物。
- 清芬:清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陆庆元,清代诗人,生于康熙年间,以其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物及生活琐事,情感真挚,语言生动。
创作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清代的海洋文化密切相关。海蛳作为一种海洋生物,诗人通过对其细致入微的描绘,反映了对自然界的热爱以及对细腻之美的追求。
诗歌鉴赏:
陆庆元的《海蛳》是一首充满生机和细腻描写的古诗,诗中展现的海蛳形态既细腻又生动,仿佛在眼前跃动。诗的开篇用“瘦质玲珑碎玉攒”来刻画海蛳的外形,其形态的美丽和独特吸引了读者的注意。接下来的“珊瑚网底笔琅玕”,不仅描绘了海蛳的栖息环境,也使得整个画面更加丰富多彩。诗中对海蛳身体特征的细致刻画,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观察力和艺术想象力。
随着诗句的展开,作者对海蛳的动作和状态进行了深入的描写。“羊肠屈曲抽身涩”,不仅展示了海蛳的形态,同时也暗示了其生活的艰辛和局限。后面的“纤指香痕纹细叠”则转向了诗人的主观感受,仿佛在与自然亲密接触,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整首诗在最后总结出“由来海错腥膻甚,似此清芬性所欢”,将海蛳的清香与其他腥膻的海物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海蛳的喜爱和对自然清新的向往。此诗不仅是对海蛳的描写,更是对自然之美的赞美,显示了诗人深厚的艺术造诣与情感表达能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瘦质玲珑碎玉攒:描绘海蛳的身材瘦长而玲珑,形似碎玉,表现出其精致之美。
- 珊瑚网底笔琅玕:海蛳栖息于珊瑚的底部,颜色如琅玕般美丽。
- 羊肠屈曲抽身涩:形容海蛳的身体蜿蜒曲折,移动时显得艰涩。
- 蜗壳连卷断尾难:比喻海蛳的形态与蜗牛相似,表示其尾部难以断开。
- 纤指香痕纹细叠:用细指轻触海蛳,留下香气的痕迹,表达柔美之感。
- 美人妆样髻高蟠:比喻海蛳的形态如同美人高高盘起的发髻。
- 由来海错腥膻甚:指出海洋生物常有腥膻之气。
- 似此清芬性所欢:强调这种海蛳的清香是人们所欢喜的。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海蛳比作美玉,强化其美丽形象。
- 对仗:如“瘦质玲珑”与“羊肠屈曲”形成对比。
- 拟人:赋予海蛳以人的特征,增强亲切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海蛳展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细腻观察与热爱,同时也反映了人对美丽与清新的向往,展现了清代文人对海洋生物的独特视角。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海蛳:象征着自然的美丽与生命的韧性。
- 珊瑚:代表生机与活力的海洋环境。
- 美人:象征着优雅、细腻的美感。
- 清芬:象征着纯净、清新的自然气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海蛳的身材被比作什么? A. 碎玉
B. 碎石
C. 碎瓷 -
诗中提到的海蛳栖息在什么地方? A. 沙滩
B. 珊瑚网底
C. 海岸边 -
诗人认为海蛳的香气与其他海物的气味相比如何? A. 更腥膻
B. 更清香
C. 一样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陆庆元的《海蛳》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均描绘自然景物,但陆庆元更注重细腻的生物描写,而李白则侧重于宏伟的山河景象。两者在风格上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美学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