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公祠》
时间: 2025-01-01 14:00:0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黄石公祠》
我昔读汉史,心师张子房。
从容辅汉室,功成复翱翔。
皆由受师训,知进退存亡。
我本田舍儿,本志在退藏。
因缘遇真主,招聘助发扬。
五年寄京国,心志不皇皇。
料由宿志定,万事皆粃糠。
今日得归来,素志今得偿。
舣舟阿县下,骑马达祠堂。
伏行仙遗像,我志愈激昂。
誓归东村住,心祈契空苍。
庶可见张子,侍翁入帝乡。
白话文翻译
我曾经阅读《汉史》,心中仰慕张子房。
他从容地辅佐汉朝,功成之后再度翱翔。
这一切都得益于师父的教诲,使我懂得了进退与生死存亡的道理。
我本是个种田的农家子弟,理想是隐居不问世事。
由于机缘巧合遇到了真主,受命帮助发扬光大。
在京城寄居五年,心中的志向并不迷惘。
我知道宿命已定,万事皆是微不足道。
如今终于得以归来,心中的理想得以实现。
我的船停靠在阿县,下了船骑马到达祠堂。
伏拜在仙人的遗像前,我的志向愈发激昂。
我发誓要回到东村居住,心中祈愿能够契合空茫。
希望能见到张子房,侍奉在帝乡的长者。
注释
- 张子房:张良,汉初名将,辅佐刘邦建立汉朝。
- 真主:指的是圣贤或高人。
- 素志:本来志向。
- 阿县:地名,指的是黄石公祠所在的地方。
- 契空苍:与宇宙、天地相契合的愿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先生(具体姓名不详),宋代诗人,以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诗常反映个人经历与历史感悟,寄情于山水与故乡。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诗人经历一段时间的游历与学习后,回归故乡之际,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与对理想的追求,寄托了对张良的崇敬与仰慕。
诗歌鉴赏
《黄石公祠》是刘先生的一首充满历史感与个人情感的诗作。整首诗既有对历史人物张良的崇敬,也表现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深刻思考。诗人以“我昔读汉史”开篇,立即将读者带入历史的长河之中,不仅展现了对汉朝的向往,更通过张子房的事迹映射出个人的理想与追求。
随着诗句的发展,诗人表露出自己身为“田舍儿”的身份,强调了自己最初的隐退志向。然而,命运的安排使他走上了辅佐之路,这种矛盾的心理在诗中得到了巧妙的表现。对于“心志不皇皇”的描述,展示了他虽身处繁华却依然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归乡的情景,“今日得归来,素志今得偿”,诗人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经历过的风雨让他更加坚定。最后的“誓归东村住”更是体现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坚持。
整首诗情感真挚,字句工整,既有历史厚重感,又饱含个人情怀,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我昔读汉史,心师张子房。”:回忆过去,读汉史时向往张子房。
- “从容辅汉室,功成复翱翔。”:张子房辅佐汉朝,功成名就。
- “皆由受师训,知进退存亡。”:都得益于师父的教诲,懂得了历史的智慧。
- “我本田舍儿,本志在退藏。”:自己本是农民,志向在于隐居。
- “因缘遇真主,招聘助发扬。”:因缘遇到高人,受命帮助发扬。
- “五年寄京国,心志不皇皇。”:在京城寄居五年,内心依然坚定。
- “料由宿志定,万事皆粃糠。”:宿命已定,世事皆微不足道。
- “今日得归来,素志今得偿。”:终于回归,理想得以实现。
- “舣舟阿县下,骑马达祠堂。”:船停在阿县,骑马到达祠堂。
- “伏行仙遗像,我志愈激昂。”:拜见张子房遗像,志向更加强烈。
- “誓归东村住,心祈契空苍。”:发誓回乡生活,心中有契合的愿望。
- “庶可见张子,侍翁入帝乡。”:希望能见张子房,侍奉在帝乡的长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历史人物的事迹与自身经历对比,突显情感。
- 对仗:诗中许多句子结构对称,增强了音韵美。
- 排比:通过排比句式,强化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崇敬,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以及对故乡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张子房:象征智慧与成功。
- 田舍儿:象征平民百姓与隐退的理想。
- 祠堂:代表对历史的敬仰与追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是谁?
a) 刘邦
b) 张良
c) 诸葛亮 -
诗人最初的志向是什么?
a) 辅佐明主
b) 隐居田园
c) 游历四方 -
诗中提到的“素志”指的是什么?
a) 个人理想
b) 对历史的研究
c) 对生活的追求
答案:1. b) 张良;2. b) 隐居田园;3. a) 个人理想。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诗词对比:
- 与杜甫的《登高》相比,刘先生的诗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杜甫则强调历史的沉重与个人的苦闷。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汉代历史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