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故里》
时间: 2025-01-17 09:40:4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月如霜,天如洗,鸡鸣天晓行人起。长安古道何莽苍,道旁大书苏武里。苏武秃节单于营,垂老甫得归神京。麟阁诸俊何峥嵘,幸附骥尾犹称荣。千古咄嗟李少卿,送君河梁泪满缨。家室灰灭声名并,陇西故居横棘荆。纵复标识宁为旌,慎哉男子毋偷生。
白话文翻译
月光如霜,天空如洗,鸡鸣清晨,行人开始起身。长安古道何其苍茫,道旁大书着“苏武里”。苏武在单于的营地中孤单受苦,年老时才得以返回京城。麟阁中的诸位英俊才子何其卓越,幸得附庸于骥尾依然被称赞。千古以来人们叹息李少卿,送别他时泪水浸湿了缨带。家庭破灭,声名也随之消逝,陇西的故居如今杂草丛生。即使有标识,也宁愿作为旌旗,谨慎啊男子,不要苟且偷生。
注释
- 秃节:苏武在匈奴被俘时,曾誓言不屈,最终在单于的营地中忍苦。
- 麟阁:指的是朝廷,象征着权势与荣耀。
- 李少卿:指的是李白,因其诗歌成就与人生际遇而被后人叹息。
- 陇西:指的是苏武的故乡,象征着沧桑与离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胡釴,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多反映了对历史人物的思考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风格沉郁而富有历史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时代背景下,诗人对历史人物苏武的境遇表示同情与思考,寄托了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感慨。
诗歌鉴赏
《苏武故里》这首诗深刻地表达了苏武的忠贞与苦涩。开篇用“月如霜,天如洗”描绘了清晨的宁静与明亮,营造出一种清新而又凄凉的氛围,仿佛在对苏武的孤独与坚韧进行先声夺人地铺陈。接着,诗人转向苏武的历史,提到他在单于营地的孤独与坚持,展现了一个英雄在逆境中的不屈精神。
诗中提到“麟阁诸俊”,不仅赞美了当时的才子们,也流露出对他们在权势之下的讽刺与无奈。尤其是“千古咄嗟李少卿”的句子,暗示了历史的无情与个体命运的悲剧,李白的泪水满缨,既是对他人生的惋惜,也是对苏武命运的映射。
最后几句“家室灰灭声名并,陇西故居横棘荆”,让人感受到一种历史的沉重与无奈。苏武的忠心与理想在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诗人提醒后人要珍惜生命,坚定理想,不要轻易妥协。这首诗通过对比与象征手法,展现了对历史的反思与个体价值的拷问,情感深厚而丰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月如霜,天如洗,鸡鸣天晓行人起。
- 描述清晨的景象,月光像霜一样明亮,天空透彻无云,鸡鸣声响起时,行人们开始起床出发。
-
长安古道何莽苍,道旁大书苏武里。
- 长安古道显得苍茫无边,路旁有“苏武里”的大字,强调苏武的故乡。
-
苏武秃节单于营,垂老甫得归神京。
- 苏武在单于的营地里忍受孤独,年老时才得以返回京城,表现出他多年的坚守与牺牲。
-
麟阁诸俊何峥嵘,幸附骥尾犹称荣。
- 形容朝廷中的英俊才子们的卓越,虽然依附于权势,但仍然被称赞,讽刺了当时的仕途现象。
-
千古咄嗟李少卿,送君河梁泪满缨。
- 李白的遭遇让人感叹,送别时泪水浸湿了缨带,表达对李白命运的惋惜与同情。
-
家室灰灭声名并,陇西故居横棘荆。
- 家庭破灭,声名消逝,故乡的杂草丛生,反映出悲惨的命运与历史的变迁。
-
纵复标识宁为旌,慎哉男子毋偷生。
- 即使有名号的标识,也不如做一个光明磊落的人,告诫男性要珍惜生命,不要沉沦于苟且。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月如霜”,通过比喻增强了意象的鲜明。
- 对仗:如“家室灰灭声名并”,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苏武的故事象征了忠诚与孤独,李少卿的泪水象征着历史的无情。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苏武的历史与命运,通过对比与象征反映了忠诚与理想在历史变迁中的脆弱与无奈。诗人在表达对历史人物的同情同时,也警醒后人要珍惜生命,坚定理想,不轻易妥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象征光明与希望,同时也隐含孤独。
- 鸡鸣:象征新生与希望的开始。
- 苏武:象征忠诚与理想。
- 麟阁:象征权力与名利。
- 李少卿泪:象征对命运的无奈与惋惜。
- 陇西故居:象征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命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麟阁”指的是哪一类地方?
- A. 学校
- B. 朝廷
- C. 农田
- D. 书店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李少卿”是指哪位历史人物?
-
判断题:苏武在单于营地中忍受孤独,最终得以返回京城。 (对/错)
答案
- B. 朝廷
- 李白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静夜思》与《苏武故里》对比
- 主题:两首诗都蕴含了浓厚的思乡情怀,但《静夜思》更多地表现了个人情感的细腻,而《苏武故里》则更侧重于历史人物的忠诚与命运。
- 意象:前者以月亮为主意象,后者则结合了多种意象,如鸡鸣、苏武、李少卿等,展现出更为丰富的历史背景。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代诗词鉴赏》
- 《李白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