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城西门游隐山诸洞》
时间: 2025-01-07 20:27:5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我有太古室,弃在城西隅。
其下清泠渊,浸漾为陂湖。
谁欤亭其间,疏凿辟榛途。
年年荷花时,拿舟侣鸥凫。
下饮空明光,倒摘青珣玕。
北陟峰巀嶪,南窥洞盘纡。
乳藻发自然,状态难为摹。
南华与道德,玄化归空无。
谁云古仙逝,蜕此真人趺。
悠然濯尘缨,恍若弄元珠。
侧凌百尺潭,欲纵千石䒀。
神膏溢盆盎,寒磴罗笙竽。
贤哉李给事,胜赏诚独殊。
如何千载下,清源日淹芜。
自哂昂藏躯,掊弃同康瓠。
不置江海间,焉能出樊笯。
敢希隐山隐,聊入壶公壶。
高枕北牖风,宁非羲皇徒。
白话文翻译
我有一间古老的房子,遗弃在城西的角落。
它下面是清澈的深渊,波光荡漾如同湖泊。
谁在亭子里,疏通了开辟的丛林小道。
年年荷花盛开时,我和朋友划船嬉戏。
下水饮取那明亮的光影,顺手摘下青色的珊瑚果。
北边攀登高峰,南边眺望曲折的洞穴。
水草自然生长,状貌难以描摹。
南华经与道德经,玄妙之理归于空无。
谁说古代的仙人已经逝去,化身为这位真人坐着。
悠然洗净尘埃的衣缨,仿佛在玩弄元珠。
侧身凌空的百尺深潭,想要纵身跃入千石的深渊。
神膏溢满盆盎,寒冷的石阶上摆放着笙和竽。
李给事真是贤人,赏识的眼光确实独特。
如何在千载之后,清源却日渐淹没杂草。
我自嘲身躯庞大,抛弃同康的瓠子。
不把自己置于江海之间,怎能走出囚笼。
敢于向隐山隐者求教,聊聊进入壶公的境地。
高枕北窗吹来的风,岂不是羲皇的徒弟。
注释
- 太古室:指古老的房屋或居所,象征着悠久的历史。
- 清泠渊:形容水源清澈而凉爽的深渊。
- 疏凿辟榛途:开辟出一条通往林间的道路。
- 荷花:象征着纯洁和美丽,每年盛开。
- 青珣玕:一种果实,可能暗指自然的馈赠。
- 南华与道德:指《南华经》和《道德经》,道家经典,探讨自然和道理。
- 清源日淹芜:清泉逐渐被杂草淹没,暗示世事的变迁。
- 壶公:指隐者,代表隐士的世界。
- 羲皇:古代神话中的人物,象征着高远的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邓辅纶,清代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他的诗作常表现出对自然的深刻感受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士人追求隐逸的年代。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反思。
诗歌鉴赏
《出城西门游隐山诸洞》是一首富有哲理和自然感的诗作。诗中描绘了隐山的清幽景象,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开头几句便设定了诗的基调,诗人用“太古室”与“清泠渊”勾勒出一个宁静而古老的场景,展现了自然的纯净与人类的渺小。
接着,诗人通过描写荷花、船只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和谐的田园风光。诗中的“南华与道德”展示了道家思想的渊源,诗人将哲学与自然结合,进一步提升了诗的意境。
整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美的赞美,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在面对世俗的纷扰时,诗人选择了隐逸的道路,表达了对清净生活的向往。最后,诗人反思历史的变迁,感叹清源的逐渐淹没,似乎在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美好,保持内心的宁静与纯粹。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我有太古室:表达了作者对古老居所的归属感。
- 弃在城西隅:强调了这处隐秘之地的安静与偏僻。
- 年年荷花时:引入季节意象,表现自然的美好。
- 悠然濯尘缨:象征着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清泠渊”比喻内心的清澈。
- 对仗:如“北陟峰巀嶪,南窥洞盘纡”,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如“乳藻发自然”,使自然景物更具生机。
-
主题思想:
- 诗歌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哲理思考,反映了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社会纷扰的反思。
意象分析
- 隐山:象征着宁静与隐逸的生活。
- 荷花:代表纯洁与美好,是自然的象征。
- 青珣玕:暗示自然的馈赠,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 壶公:隐士的象征,代表对高人智慧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太古室”指的是什么?
- A. 古代的居所
- B. 神话中的房屋
- C. 现代的建筑
-
“南华与道德”指的是哪种思想?
- A. 儒家思想
- B. 道家思想
- C. 佛教思想
-
诗中提到的“清源日淹芜”意味着什么?
- A. 清水被污染
- B. 自然渐渐被遗忘
- C. 杂草生长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 陶渊明《饮酒》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但更注重山水的意境与情感的结合。
- 李白《庐山谣》:强调个人的豪放与自然的壮观,意象更加奔放。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清代诗人邓辅纶研究》
- 《道家文化与中国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