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时间: 2025-01-19 11:47:24

不待浮丘始绝群。

缑山笙鹤故无伦。

怀中宝敕朱宫印,袖内真符绛府文。

沧海夜,洞天春。

青童毛女伴扬尘。

閒驱蜥蜴兴云雾,未怕瑶池使者嗔。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不待浮丘始绝群。
缑山笙鹤故无伦。
怀中宝敕朱宫印,
袖内真符绛府文。
沧海夜,洞天春。
青童毛女伴扬尘。
闲驱蜥蜴兴云雾,
未怕瑶池使者嗔。

白话文翻译:

不必等到浮丘山的云雾开始消散,
缑山上笙声和鹤鸣的景象已经不再相同。
怀里藏着宝贵的敕令,朱红的宫印,
袖子里藏着真正的法器,绛府的文书。
在沧海的夜晚,洞天中春意盎然。
青童和毛女伴随着扬起的尘土。
闲暇时驭着蜥蜴兴起云雾,
并不怕瑶池的使者会生气。

注释:

  • 浮丘:指浮云,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仙境。
  • 缑山:古代传说中的神山,与仙人、仙鹤相联系。
  • 宝敕:指皇帝的命令或敕令,象征权威。
  • 真符:指道教的符咒。
  • 青童、毛女:道教中的神仙,象征年轻的神灵。
  • 瑶池:传说中的天宫,西王母的居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袁荣法,近代诗人,致力于古典诗词的创作,风格独特,常将道教文化和自然景观融入诗中。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一个道教思想盛行的时代,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道教文化的追求。

诗歌鉴赏:

《鹧鸪天》是袁荣法的一首代表作,整首诗以道教文化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神秘世界的向往。诗中通过对浮丘、缑山等神话意象的描绘,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世、追求自由的思想。开篇“不待浮丘始绝群”,直接切入主题,表达出一种不拘泥于世俗的洒脱,令读者感受到诗人的豪情和洒脱。而后半部分则描绘了神仙的世界,青童和毛女的出现,让诗歌充满了生动的神话色彩,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道教文化的深刻理解与热爱,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的尊重与向往。最后一句“未怕瑶池使者嗔”,则带着几分调侃与不羁,表现出诗人对神灵的轻视与对自由的追求,反映了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整首诗在情感基调上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一种超然的哲思,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不待浮丘始绝群:不需要等到浮丘的云雾消散,表达出一种超然的态度。
  • 缑山笙鹤故无伦:缑山的乐声和仙鹤的鸣叫都已无与伦比,强调古老传说的独特性。
  • 怀中宝敕朱宫印:怀里藏着皇权的象征,表现出对权威的掌控。
  • 袖内真符绛府文:袖子里藏着道教的符咒,表现对道教文化的追求。
  • 沧海夜,洞天春:描绘神秘的自然景象,给人以宁静的美感。
  • 青童毛女伴扬尘:神仙的伴随,表现出一种生动的神秘感。
  • 闲驱蜥蜴兴云雾:轻松自在地驾驭自然,表现出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
  • 未怕瑶池使者嗔:不怕神仙的责难,表现出对自由的追求和不羁的精神。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浮丘”比喻世俗的烦恼。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人情。
  • 对仗:整首诗的对仗工整,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道教文化的推崇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展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与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浮丘:象征梦幻与超脱。
  • 缑山:代表道教文化与仙境。
  • 青童、毛女:象征年轻的神灵与生命的活力。
  • 瑶池:传递出神秘与权威的气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浮丘”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植物
    B. 传说中的仙境
    C. 一座山

  2. 诗中“青童毛女”代表了什么? A. 古代的神话人物
    B. 诗人的朋友
    C. 诗中的动物

  3. “未怕瑶池使者嗔”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态度? A. 羞愧
    B. 不羁与自由
    C. 恐惧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对比袁荣法与李白的作品,袁的《鹧鸪天》更注重道教文化的表现,而李白的《庐山谣》则强调自然与个人情感的交融,两者虽同属古典诗词,但风格与主题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道教文化与古诗词》
  • 袁荣法相关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