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游径山》
时间: 2024-09-19 21:54:0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再游径山
作者:苏轼
老人登山汗如濯,到山困卧呼不觉。
觉来五鼓日三竿,始信孤云天一握。
古语云孤云两角,去天一握。
平生未省出艰险,两足惯曾行荦确。
含晖亭上望东溟,凌霄峰头挹南岳。
共爱丝杉翠丝乱,谁见玉芝红玉琢。
白云何事自来往,明月长圆无晦朔。
山有白云峰明月庵。
冢上鸡鸣犹忆钦,山前凤舞远征璞。
雪窗驯兔元不死,烟岭孤猿苦难捉。
従来白足傲死生,不怕黄巾把刀槊。
榻上双痕凛然在,剑头一吷何须角。
以上皆山中故事。
嗟我昏顽晚闻道,与世龃龉空多学。
灵水先除眼界花,龙井水洗眼有效。
清诗为洗心源浊。
骚人未要逃竞病,禅老但喜闻剥啄。
此生更得几回来,従今有暇无辞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再次游览径山的经历。诗人年迈体弱,登山时汗水淋漓,到了山顶却因疲惫而不知不觉地睡去。醒来时,已是黎明,信心坚定地感受到孤云似乎触手可及。诗中提到,自己一生未曾体会艰难险阻,脚下的路却是习以为常。站在亭子上,眺望东海和南岳的美景,感慨自然之美。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交织在一起,反映出一种淡泊名利的心态。
注释
- 汗如濯:汗水如同洗过一样,形容出汗多。
- 五鼓:五更,指天刚亮的时候。
- 孤云:孤独的云,象征自由与淡泊。
- 玉芝、红玉琢:指珍贵的植物,象征着美好的事物。
- 黄巾:指黄巾军,象征动乱和暴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奔放之作,也有细腻婉约之作。苏轼的作品深受后人喜爱,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
《再游径山》是苏轼晚年所作,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诗中的山水景色和内心感受交融,展示了他在经历人生风雨后,依然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和追求。
诗歌鉴赏
《再游径山》是一首蕴含深厚哲理的山水诗,诗人在描绘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诗的开头,描写了老人艰辛登山的过程,汗如濯,既有身体的疲惫,也暗示了人生态度的沉重。接着,诗人通过孤云的意象,传达出一种对自由与淡泊的向往。诗中对山水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自然之美,同时也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宁静和思考。
苏轼在诗中以“白云何事自来往,明月长圆无晦朔”表达了对生命轮回和时间流逝的思考,白云和明月的意象使人感到一种超脱与永恒。最后,诗人感叹自己晚年才懂得道理,与世俗抗衡的无奈,表达了对生命的珍惜与对未来的期待。这首诗不仅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更是一首充满哲理的生活诗,寄托了诗人对自然、人生和自我修养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老人登山汗如濯:老者登山,汗水淋漓。
- 到山困卧呼不觉:到达山顶,疲惫不堪,呼呼入睡。
- 觉来五鼓日三竿:醒来时,已是黎明。
- 始信孤云天一握:这时才意识到孤云似乎触手可及。
(后续逐句解析可继续展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汗水比作洗过,形象生动。
- 对仗:如“白云何事自来往,明月长圆无晦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主题是自然与人生的哲理,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对自然的热爱,强调了淡泊名利、亲近自然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云:象征自由与无拘束。
- 明月:代表恒久与清明。
- 凌霄峰:象征着高远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老人登山汗如濯”中的“濯”是什么意思?
- A. 洗涤
- B. 流汗
- C. 晕倒
- D. 休息
-
“孤云”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孤独
- B. 自由
- C. 迷惘
- D. 繁忙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望岳》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苏轼的《再游径山》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自然之美,但前者更注重人生哲理的思考,而后者则侧重于宁静的生活状态。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