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伯AA28守虢》
时间: 2025-01-19 15:49:0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王伯AA28守虢》
苏轼 〔宋代〕
华山东麓秦遗民,
当时依山来避秦。
至今风俗含古意,
柔桑渌水招行人。
行人掉臂不回首,
争入崤函土囊口。
惟有使君千里来,
欲饮三堂无事酒。
三堂本来一事无,
日长睡起闻投壶。
床头砚石开云月,
涧底松根劚雪腴。
山棚盗散人安寝,
劝买耕牛发陈廪。
归来只作水衡卿,
我欲携壶就君饮。
白话文翻译
在华山东麓的地方,秦朝的遗民们,
当年为了躲避秦朝的统治而依山而居。
直到今天,这里的风俗依然保留着古老的韵味,
柔软的桑树和清澈的水流吸引着路过的人们。
路过的行人毫不回头,
争先恐后地进入崤函的土地。
唯有你,这位使君,千里迢迢而来,
想要在三堂里喝一杯无事的酒。
三堂原本就是无事可做,
白天长时间睡觉,听着投壶的声音。
床头的砚石在月光下显得开阔,
涧底的松根在雪中显得肥厚。
山棚里盗散的行人安然入睡,
劝你买几头耕牛,发放粮食。
等你归来,只做个水衡的官,
我想带着酒壶与你共饮。
注释
- 华山:华山位于陕西省,是中国五岳之一。
- 秦遗民:指的是在秦朝时期,因战乱而留下来的百姓。
- 崤函:指的是崤山和函谷关,古代重要的关隘。
- 三堂:指的是聚会的地方,表示轻松的饮酒场景。
- 投壶:一种古代的投掷游戏,常用于娱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眉州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以豪放、自然著称,风格多样,内容丰富。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苏轼任职于虢州(今河南省虢县)时,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以及对乡土生活的向往。苏轼在这首诗中通过描绘自然风光和人情世态,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诗歌鉴赏
《送王伯AA28守虢》是一首充满乡情与人情的诗作,诗中通过描写华山的风光,秦遗民的生活以及主人公的寄情于酒,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开篇提及秦遗民,既有历史的厚重感,也引出了对古老风俗的感慨。诗中“柔桑渌水招行人”描绘了自然的和谐美,传达出一种宁静的生活氛围。
在表达对友人的送别时,诗人用了“惟有使君千里来,欲饮三堂无事酒”,表现出友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三堂本是个无事之地,但正是这种无事的境界,反而让人感到安逸和自在。诗的后半部分,描绘了睡觉时的闲适,以及对买牛和发粮的建议,展现了一幅安逸的乡村生活图景。
整首诗语言清新流畅,意象生动,情感真挚,是苏轼寄情于自然和人际关系的典范之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华山东麓秦遗民”:描绘地理位置,指在华山脚下的秦朝遗民。
- “当时依山来避秦”:说明历史背景,反映出那个时期的苦难。
- “至今风俗含古意”:强调今天的风俗依旧保留古老的韵味。
- “柔桑渌水招行人”:描绘自然景色,柔软的桑树和清澈的水流。
- “行人掉臂不回首”:行人匆忙而过,不再回头。
- “争入崤函土囊口”:急切地进入崤山与函谷关。
- “惟有使君千里来”:突显使君的到来,引出诗人期盼的情感。
- “欲饮三堂无事酒”:表达对友人相聚饮酒的向往。
- “三堂本来一事无”:证明三堂的闲适。
- “日长睡起闻投壶”:描绘安逸的生活状态。
- “床头砚石开云月”:夜晚的宁静与自然的美。
- “涧底松根劚雪腴”:描绘自然的丰美。
- “山棚盗散人安寝”:表达对散居生活的感慨。
- “劝买耕牛发陈廪”:建议务农生活。
- “归来只作水衡卿”:表达对未来清闲生活的向往。
- “我欲携壶就君饮”:渴望与友人共饮的情怀。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柔桑渌水”描绘自然的美景,暗示生活的宁静。
- 对仗:如“行人掉臂不回首,争入崤函土囊口”,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自然景物如“桑”和“水”被赋予了情感,增添了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自然风光、历史背景和人际情感,反映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以及对安逸生活的向往,展现了浓厚的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华山:象征着高洁和坚韧。
- 桑树:象征着丰饶和安宁。
- 水:象征着生命和流动的时间。
- 酒:象征着朋友间的欢聚与放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秦遗民”是指什么? A. 秦朝的将军
B. 秦朝的老百姓
C. 秦朝的文化
答案:B -
“三堂”在诗中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游戏
B. 友人聚会的地方
C. 一种建筑
答案:B -
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期待是什么? A. 继续旅行
B. 与朋友共饮
C. 忙于政务
答案:B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集》
- 《宋代文学史》
- 《古诗鉴赏辞典》
相关书籍和文章可帮助深入了解苏轼的作品和其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