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诗名: 芙蓉
作者: 吕声之 〔宋代〕
枫叶飘林竹隔墙,
偏于冷淡逞浓妆。
天教不趁繁华月,
要是秋来独耐霜。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景象,枫叶在森林中飘落,竹子隔着墙壁,显得冷淡而又妩媚。诗人感叹,天意并不追随繁华的月光,若是到了秋天,自然能够承受严寒的霜冻。
注释
- 枫叶: 指秋天枫树的叶子,象征着季节的变迁。
- 飘林: 表示枫叶随风飘落在树林中。
- 竹隔墙: 竹子生长在墙边,形成一种隔离的景象。
- 冷淡: 形容一种不热烈、不张扬的状态。
- 逞浓妆: 指在外表上浓妆艳抹,形容一种矫揉造作的美。
- 天教: 指天意、天命。
- 繁华月: 形容繁荣、美好的时光。
- 独耐霜: 独自承受严霜的考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吕声之,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以其工整的诗风和细腻的意象著称。其作品常常反映出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秋季,诗人通过描写枫叶和竹子,抒发了对时光流逝、季节更替的感慨,体现了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命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芙蓉》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观察以及对生命的思考。诗中“枫叶飘林竹隔墙”的描写,勾勒出一幅秋日的宁静画面,枫叶的飘落象征着时间的流逝,而“竹隔墙”则隐喻一种孤独与冷淡的感觉,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偏于冷淡逞浓妆”一句,似乎在讽刺那些表面华丽而内心空虚的事物,提醒人们追求真实的美,而非浮华的表象。接下来的“天教不趁繁华月”,则表现出诗人对命运的无奈,生活的繁华总是短暂的,而“要是秋来独耐霜”则表达了诗人对坚韧与独立的向往,强调在逆境中保持内心的坚强。
整首诗在意象上巧妙运用秋天的特征,既有对时代变迁的感慨,也有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枫叶飘林竹隔墙: 描绘了秋天的枫叶在树林中随风飘落的情景,竹子在墙边生长,形成一种隔离的意象。
- 偏于冷淡逞浓妆: 形容枫叶在冷淡的秋风中,却又显得妩媚动人,暗示外表的美丽掩盖了内心的冷漠。
- 天教不趁繁华月: 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天意并不随同繁华的季节而来,暗示着时光的流逝。
- 要是秋来独耐霜: 强调在秋天里,即使经历严霜,也要坚韧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修辞手法:
- 比喻: 枫叶和竹子的描写通过比喻手法,将自然景象与人情世故相结合,形成强烈的对比。
- 拟人: 通过“天教”的表达,赋予自然以人性,增加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 诗中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和艺术效果。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对生命的哲理思考,强调了在繁华背后要保持内心的真实与坚韧,展现了一种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枫叶: 象征着秋天和时间的流逝,具有凋零的美感。
- 竹子: 代表坚韧与清雅,常常与高洁的品格联系在一起。
- 霜: 象征着寒冷和考验,暗示着生活中的艰难与挑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枫叶”象征了什么? A. 春天的到来
B. 时间的流逝
C. 冬天的寒冷
D. 暑假的结束 -
诗中提到的“竹隔墙”是为了表达什么? A. 竹子的生长
B. 孤独与冷淡
C. 墙的坚固
D. 自然的美丽 -
“要是秋来独耐霜”中的“霜”象征了什么? A. 温暖
B. 考验与艰难
C. 春天的生机
D. 夏季的繁华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赤壁赋》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两首诗都描绘了秋天的意象,但吕声之的《芙蓉》更侧重于对生命的哲理思考,而王维则注重于宁静的自然景象和内心的平和。两者的风格和情感基调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文观止》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