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 柳》
时间: 2025-01-06 10:00:5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高阳台 柳
作者: 刘炳照 〔清代〕
密叶藏鸦,长条系马,
灞桥即是天涯。
纤手攀来,销魂何况临歧。
斜风细雨都经惯,
一丝丝,织就相思。
试猜详,半是情丝,
半是愁丝。
当年张绪风流甚,
叹而今顿减,旧日腰围。
窣翠抛青,江南客思凄迷。
劝伊莫作漫天絮,
怕萍踪漂泊东西。
且消停,绾住韶光,
系住斜晖。
白话文翻译
密密的树叶藏着乌鸦,长长的马缰绳系在了灞桥,
这桥就是遥远的天涯。
纤细的手攀附而来,心神恍惚何况临别之时。
斜风细雨我已习惯,
一点一点,织成了思念。
试着猜测,这半是情丝,
半是愁丝。
当年张绪风流倜傥,
叹息如今已然消减,旧日的身材。
翠色的柳条抛洒在青色的河面上,江南的游子思绪迷惘。
劝你不要做那漫天飞舞的絮,
怕漂泊不定,东奔西走。
不如暂时停留,绾住这美好的时光,
系住这斜晖的光影。
注释
- 密叶藏鸦:浓密的树叶遮住了乌鸦的身影,象征隐秘和孤独。
- 长条系马:马缰绳长而稳,暗示着旅途的遥远和不定。
- 灞桥即是天涯:灞桥是一个著名的地点,此处引申为远方,象征离别的无奈。
- 纤手攀来:细腻的手指,暗示着柔情与牵挂。
- 销魂:形容心神恍惚,意境凄美。
- 江南客思凄迷:江南的客人思绪迷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炳照(约1640-约1710),清代诗人,擅长词曲,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风格细腻、婉约。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故乡的思恋融入了诗作中,表达了对离别和流浪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高阳台 柳》是一首情感丰沛的词作,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紧密结合。开头“密叶藏鸦,长条系马”,用生动的意象营造了一个充满静谧与孤独的场景,读者仿佛能感受到那种深藏的情感。接着,诗人以“纤手攀来,销魂何况临歧”的句子,展示了离别时的柔情与苦涩,手的触感象征着亲密与牵挂,而“销魂”则道出了离别的无奈。
在接下来的句子中,诗人以“斜风细雨都经惯”描绘了一个常年在外的游子经历过的情景,雨丝和风的细腻描写象征着思念的缠绵。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对过往的回忆,表现出对风流岁月的叹息与怀念,尤其是“当年张绪风流甚,叹而今顿减”,可见时光的流逝与变迁对人的影响。
最后,诗人劝诫情人不要随意漂泊,宁可停留在此刻的美好,体现了对时间的珍惜与对相思的深刻理解。这首词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情感深邃的氛围,让人感受到那份淡淡的忧伤与思念,既有对过往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的期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密叶藏鸦:树叶茂密,乌鸦隐藏其中,象征孤独。
- 长条系马:长缰绳系马,暗示长途旅行。
- 灞桥即是天涯:灞桥象征离别的遥远。
- 纤手攀来:细手攀附,暗示柔情。
- 销魂何况临歧:离别时的心神恍惚。
- 斜风细雨都经惯:习惯了风雨的磨砺。
- 一丝丝,织就相思:细腻思念如丝般缠绕。
- 试猜详,半是情丝,半是愁丝:情感复杂,既有爱情也有忧愁。
- 当年张绪风流甚:怀念往昔的风流。
- 叹而今顿减,旧日腰围:感叹岁月的流逝与变化。
- 窣翠抛青:柳条抛洒在水面,象征思念。
- 江南客思凄迷:江南游子的迷茫思念。
- 劝伊莫作漫天絮:劝诫对方不要随意漂泊。
- 怕萍踪漂泊东西:担心漂泊失去方向。
- 且消停,绾住韶光:建议停留,珍惜时光。
- 系住斜晖:系住夕阳的余晖,象征美好的瞬间。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思念比作“丝”,细腻而缠绵。
- 拟人:风雨似乎有了情感,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共鸣。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使得朗朗上口,增强了诗的音乐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自然与个人情感的交织,表达了对离别的无奈、对过往的怀念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主题围绕相思与珍惜,展现了清代诗人细腻的情感与深刻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密叶:象征隐秘与孤独。
- 长条:代表旅途的遥远与不确定。
- 灞桥:象征离别与天涯。
- 纤手:柔情与牵挂的象征。
- 斜风细雨:习惯风雨,暗含人生的磨难。
- 相思丝:细腻的思念,缠绵悱恻。
- 翠柳:自然与情感的结合,象征思念的情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密叶藏鸦”中的“密叶”象征什么?
A. 开放与自由
B. 隐秘与孤独
C. 生机与繁茂 -
“劝伊莫作漫天絮”中的“漫天絮”指代什么?
A. 纷飞的柳絮
B. 漂泊不定的生活
C. 随意的情感 -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A. 快乐与欢愉
B. 伤感与怀念
C. 轻松与自在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纳兰性德《木兰花令》
- 温庭筠《更漏子》
诗词对比:
- 《如梦令》:同样描写离愁别绪,情感细腻。
- 《木兰花令》:对比中更显得风流倜傥,情感更为奔放。
- 《更漏子》:同样采用自然意象表达思念,但风格更为沉郁。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李清照与她的时代》
通过这些分析与学习,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高阳台 柳》的内涵与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