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十六首 其十四》
时间: 2025-01-04 08:27:5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满江红十六首 其十四
作者: 蒋士铨 〔清代〕
伏几昏昏,却又是困人天气。宁耐着,飞花庭院,落红铺砌。药鼎声微窗转日,茶烟风软帘垂地。抱新愁扶病几登台,无情思。堤上柳,鹅黄腻,堤下涧,鱼鳞细。掩映出,芳胜宛转,荷锄人至。学稼难耕归去图,浮家悔识饥来字。听饧箫,社鼓一声声,春如是。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昏昏欲睡的午后,天气让人感到困倦。尽管如此,飞舞的花瓣在庭院中飘落,像是铺成了一层红色的地毯。窗外药鼎的声音微弱,日头慢慢转动,茶烟轻柔地从帘子下垂下来。我心中怀着新的忧愁,因病而无力登高远眺,思绪也变得无情。堤岸上柳树的嫩黄,堤下溪水如鱼鳞般细腻,映衬出那春日的美好,正好有个农人走来。种田是难以耕作的,空有一腔回归的图景,却因饥饿而后悔。听着悠扬的箫声,社鼓声一声声响起,春天就是这样。
注释:
- 伏几:指躺在桌子或床上,形容困倦的状态。
- 药鼎:古代用来煎药的器具,象征着健康和治疗。
- 荷锄人:指从事农业的农人,象征着勤劳和生活的艰辛。
- 社鼓:祭祀社神时所用的鼓声,代表着乡村的节庆和生活气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蒋士铨,清代诗人,擅长诗词创作,风格多元,常以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在一个春天的午后,诗人因病卧床,感受到自然的美却又因病痛而无力参与,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春天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将困倦与春日的美景相结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以“伏几昏昏”的状态开篇,立刻将读者带入一种懒散而沉醉的氛围。飞花与落红象征着春天的生机,却在诗人眼中变成了无尽的愁苦。诗中提到的“药鼎声微窗转日”,不仅增添了空间的层次感,也暗示了诗人的健康状况,反映了他对生命的思考。
堤上柳的“鹅黄腻”与堤下涧的“鱼鳞细”,通过生动的意象对比,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在“学稼难耕归去图”中,诗人感受到生活的重压,表达了对农业生存的无奈和对过去的怀念。最后,箫声与社鼓声交织,似乎在提醒他,春天依然在继续,生活的节奏也在延续。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伏几昏昏”:形容诗人因病困倦,身体的无力。
- “飞花庭院,落红铺砌”:春天的美景呈现在眼前,但诗人却无法享受。
- “药鼎声微窗转日”:暗示诗人正在进行治疗,时间在悄然流逝。
- “抱新愁扶病几登台,无情思”:病痛与忧愁缠绕,无法放下烦恼。
- “堤上柳,鹅黄腻,堤下涧,鱼鳞细”:自然描写,展现春天的美好。
- “学稼难耕归去图,浮家悔识饥来字”:表现对生活的无奈与对现实的反思。
- “听饧箫,社鼓一声声,春如是”:音乐的回响与春天的生命力交织。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飞花”与“落红”,象征生命的短暂与美好。
- 拟人:如“无情思”,形象化思绪,增强情感表达。
- 对仗:如“堤上柳,鹅黄腻”,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写春日的美景与个人的病痛,表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流露出对生活的无奈与思索。诗人在感受自然美的同时,心中却充满了对生命的感慨,展现出浓厚的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 飞花与落红:象征生命的短暂与美丽。
- 药鼎:象征健康与治疗,反映诗人的病痛。
- 荷锄人:体现农人的勤劳与生活的艰辛。
- 柳与涧:春天的生机与自然的和谐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药鼎”象征什么?
- A. 健康
- B. 财富
- C. 权力
-
“堤上柳”的“鹅黄腻”形容了什么?
- A. 柳树的颜色
- B. 春天的气息
- C. 病痛
-
诗人在春天的午后感到:
- A. 快乐
- B. 困倦
- C. 忧伤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蒋士铨的《满江红》与李白的《将进酒》都表达了对春天的感慨,但蒋士铨更侧重于个人的忧愁与对生活的思索,而李白则强调豪情壮志与对未来的希望。
参考资料:
- 《清代文学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