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披云楼》

时间: 2025-01-03 03:52:23

使君高会答清秋,增饰披云作胜游。

九日再逢堪一笑,终朝百过更深忧。

落霞孤鹜知才尽,疏雨微云怯语遒。

宾主纵贤终少在,只今未可压黄楼。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题披云楼
作者: 陈师道 〔宋代〕
使君高会答清秋,
增饰披云作胜游。
九日再逢堪一笑,
终朝百过更深忧。
落霞孤鹜知才尽,
疏雨微云怯语遒。
宾主纵贤终少在,
只今未可压黄楼。


白话文翻译:

该诗表达的是在清秋时节,诗人应邀参加朋友的聚会,尽管环境优美,但内心却充满忧虑。九月初九重阳节再次相聚,虽然有欢笑,但心中的烦恼却随着一整天的时间而加深。诗中提到的落霞和孤鹜象征着才华的尽失,而疏雨和微云则显现出一种怯懦和无言的局面。即便宾主都才华出众,诗人还是觉得如今的聚会难以与往昔相比。


注释:

  • 使君:指地方长官或官员。
  • 高会:高雅的聚会。
  • 清秋:指清爽的秋天。
  • 九日:重阳节。
  • 落霞孤鹜:落日余晖下孤独的野鸭,象征孤独和无奈。
  • 疏雨微云:稀疏的雨和淡薄的云,暗示天气不佳或心情低落。
  • 宾主:主人和客人。
  • 黄楼:可能指代宴会的场所或象征某种高尚的集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师道(约1040-1100年),字履常,号山谷,北宋时期的诗人,风格清新,极具个性。他的诗歌常常反映出对社会时事的关注,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重阳节,正值秋天,诗人参加朋友的聚会。尽管诗人身处优雅的环境,但内心却因世事的忧虑而感到沉重,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秋时节的高会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诗人在外部美好景象的掩盖下内心的忧虑愈发明显。诗的开头描绘了秋天的情景,随之而来的“九日再逢堪一笑”则表现出欢聚的喜悦,但这种喜悦并未能掩盖诗人心中的忧愁。

“落霞孤鹜知才尽,疏雨微云怯语遒”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出诗人对自己才华的感慨与失落。落霞与孤鹜的意象,象征着一种孤独和无奈,表现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思考。

最后两句“宾主纵贤终少在,只今未可压黄楼”则揭示了人际关系的冷淡与无奈,强调了即使在才华横溢的聚会中,诗人依然感到一种无所依附的孤独。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情感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生活、友谊和人生的深刻反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使君高会答清秋” :在清秋时节,地方官员举行高雅的聚会。
  2. “增饰披云作胜游”:在这美好的时光里,增添了披云的美景,成为胜地游玩。
  3. “九日再逢堪一笑”:重阳节再次相聚,虽然可以欢笑。
  4. “终朝百过更深忧”:然而整天的交往中,内心的忧愁却愈加深重。
  5. “落霞孤鹜知才尽”:落日的余晖下,孤独的野鸭象征着才华的尽失。
  6. “疏雨微云怯语遒”:稀疏的雨和微薄的云,似乎都在掩饰内心的怯懦。
  7. “宾主纵贤终少在”:即使主人和客人都是才华出众的人,但总是不见得能长久相聚。
  8. “只今未可压黄楼”:如今的聚会无法与往日的盛况相提并论。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落霞孤鹜”比喻人事的无常与孤独。
  • 拟人:如“怯语遒”,赋予自然景象以情感,增强了诗的意境。
  • 对仗:如“宾主纵贤终少在”,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与人情的对比,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深深的忧虑,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和对友谊的珍惜。


意象分析:

  • 清秋:象征宁静与美好,但也暗示人生的短暂。
  • 落霞:象征美好事物的逝去与孤独。
  • 孤鹜:象征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 疏雨微云:象征诗人心情的沉重与困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九日”指的是哪个节日?
    A. 中秋节
    B. 重阳节
    C. 春节

  2. 诗人通过哪些自然景象表达自己的忧虑?
    A. 江水滔滔
    B. 落霞孤鹜与疏雨微云
    C. 大雪纷飞

  3. 诗的情感基调是?
    A. 喜悦
    B. 忧愁
    C. 愤怒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杜甫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本诗均体现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但前者更多地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而本诗则是对友谊与人生的思索。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研究》
  • 《诗词解析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