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鉴上人(一作赠别筌公)》
时间: 2025-01-04 08:29:5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鉴上人(一作赠别筌公)
作者: 皇甫曾 〔唐代〕
律仪传教诱,僧腊老烟霄。
树色依禅诵,泉声入寂寥。
宝龛经末劫,画壁见南朝。
深竹风开合,寒潭月动摇。
息心归静理,爱道坐中宵。
更欲寻真去,乘船过海潮。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高僧的教化与修行生活。律仪与教义的传授让人向往,老人如烟雾般升入云霄。树木的颜色在禅经的吟诵中依依可见,泉水的声音在寂静中流淌。宝龛里的经典已历经劫难,壁画上记录着南朝的风华。深竹间的风时而合拢,时而散开,寒潭的月影在水中摇曳。心灵的宁静使我归于内心的理性,喜欢在夜里静坐修道。更想追求真实,乘船渡过潮水去探寻真理。
注释:
- 律仪:指佛教的规戒和仪式。
- 僧腊:僧人的年纪,常用来形容老僧。
- 宝龛:佛教寺庙中供奉佛像或经典的架子。
- 末劫:佛教中对世界末日的称谓,指的是万物毁灭的时代。
- 南朝:指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文化艺术较为繁荣。
- 息心:安静心灵,归于内心的宁静。
- 中宵:夜深,指夜晚的深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皇甫曾,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世纪,因其诗风清新脱俗而受到后世赞誉。他的诗作常常蕴含深厚的佛教思想,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唐代,时代背景下,佛教在社会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许多文人墨客都受到其影响。诗人可能是在与高僧分别时,表达对修道生活的向往与敬仰。
诗歌鉴赏:
《赠鉴上人》是一首充满禅意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僧人生活的细腻场景,表达了对佛教教义的尊重与向往。开篇的“律仪传教诱”直接引入主旨,展现出僧人教导的魅力。接着描绘了树木与泉水的画面,营造出一种清幽的修行环境,体现出道教与佛教和谐共存的思想。诗中“寒潭月动摇”一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夜晚的宁静,带有一种冥想的氛围,似乎让人感受到心灵的升华与平静。最后两句“息心归静理,爱道坐中宵”,表达了诗人对内心宁静的追求,渴望在修道中找到真实。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意象,展现了唐代文人对修道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充满了哲理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律仪传教诱:直指佛教的教义与规矩,吸引人心。
- 僧腊老烟霄:描绘高僧年长,似乎已化为云烟,飘然升天。
- 树色依禅诵:树影与禅诵交织,体现自然与修行的和谐。
- 泉声入寂寥:泉水声响在寂静中回荡,营造出静谧的氛围。
- 宝龛经末劫:经典在宝龛中,象征着佛教的传承与历史。
- 画壁见南朝:壁画中描绘南朝的历史,传递着文化的延续。
- 深竹风开合:竹林间的风声变化,象征着修行的变幻无常。
- 寒潭月动摇:月光在水中摇曳,增强了诗的意境。
- 息心归静理:心灵归于宁静,寻求内心的智慧。
- 爱道坐中宵:热爱修道,在夜深时静坐思索。
- 更欲寻真去:渴望追求真理,表现出对探索的向往。
- 乘船过海潮:象征着追寻真理的旅程,勇敢面对未知。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中常用对仗的形式,如“深竹风开合,寒潭月动摇”,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僧人比作烟霄,传达出其超凡脱俗的境界。
- 意象:如“寒潭月”和“泉声”,生动地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修行环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僧人修行生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教义的敬仰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体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思想境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律仪:象征着佛教的教义与规范。
- 树色、泉声:自然景象,代表清净与和谐。
- 宝龛:象征佛教经典的珍贵与永恒。
- 寒潭月:象征内心的宁静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皇甫曾生活在哪个朝代?
A. 隋代
B. 唐代
C. 宋代
D. 明代 -
诗中“寒潭月动摇”表达了什么意境?
A. 动荡不安
B. 宁静和谐
C. 忧伤离别
D. 欢快喜悦 -
“更欲寻真去,乘船过海潮”中“寻真”指的是什么?
A. 寻找金钱
B. 寻找名利
C. 寻找真理
D. 寻找朋友
答案:1.B 2.B 3.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山中问答》 - 王维
- 《题西林壁》 - 苏轼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赠鉴上人》均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但前者侧重于个人思乡之情,而后者更注重对修道的追求与探索。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