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野童撷菜疏移步,
客子追程有底忙。
茅屋破时偏入画,
布衫洗了晒枯桑。
白话文翻译
乡间的小孩在悠闲地采摘野菜,
而外来的客人却匆忙赶路。
茅草屋破旧时恰好成为画中的一景,
洗过的布衫在阳光下晾晒,旁边是枯萎的桑树。
注释
- 野童:乡间的小孩,代表自然生活的纯真。
- 撷菜:采摘菜蔬,表现出一种悠闲的生活状态。
- 客子:外来的旅人,象征着繁忙和世俗的生活。
- 茅屋:用茅草搭建的房屋,形象地描绘乡村的简陋。
- 晒枯桑:指将洗净的布衫晒在枯萎的桑树旁,暗示着生活的艰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阮亭,南宋时期著名诗人,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乡村生活。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常通过细腻的观察展现生活的真实与美好。
创作背景
《野望二首》是杨万里在南宋时期创作的,反映了他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外界纷扰的反思。此时南宋社会动荡,诗人借乡间的宁静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野望二首》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乡村的宁静与纯朴,构建了一个鲜活的田园画面。首句“野童撷菜疏移步”,勾勒出乡间小孩在自由自在地采摘野菜的情景,暗示着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反映了自然的和谐美。而“客子追程有底忙”则形成鲜明对比,外来的旅人因生活的琐事而忙碌,体现出人们在社会压力下的无奈和焦虑。接着“茅屋破时偏入画”则通过描绘破旧的茅草屋,透露出一种乡村的朴素与真实,似乎在说尽管生活艰难,但这份简朴却也有一种独特的美感。最后一句“布衫洗了晒枯桑”则将日常生活细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给人以宁静的视觉感受。这首诗不仅描绘了乡村生活的场景,还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表达了对简单、纯粹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野童撷菜疏移步”:描绘乡村小孩在悠闲地采摘野菜,展示了自然的宁静与童趣。
- “客子追程有底忙”:外来的旅人因为生活的琐事而匆匆忙忙,表现出对世俗生活的无奈。
- “茅屋破时偏入画”:破旧的茅草屋与乡村景色融合,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田园画面。
- “布衫洗了晒枯桑”:生活的细节,传达出朴素而真实的乡村生活。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野童”与“客子”的对比,反映出不同生活状态下的心态差异。
- 意象:茅屋、野菜、布衫等意象,营造出一种田园的宁静和生活的真实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宁静乡村生活的向往与对繁忙世俗生活的反思。通过细腻的描写,诗人传达了对简单生活的追求,以及在纷扰世界中寻求内心宁静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野童:象征纯真与自然。
- 客子:代表外界纷扰与生活压力。
- 茅屋:体现乡村的朴素与真实。
- 布衫:象征日常生活的简单与真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野童”指的是谁?
- A. 城市的孩子
- B. 乡间的小孩
- C. 诗人的朋友
-
“客子追程有底忙”中的“底”是什么意思?
- A. 没有
- B. 有所依靠
- C. 忙碌
-
诗中提到的“茅屋”主要用来描绘什么?
- A. 乡村的繁华
- B. 乡村的简陋
- C. 城市的高楼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系列,展现田园生活的恬淡与宁静。
- 王维的《鹿柴》,描绘山中隐逸生活的美好。
诗词对比
- 杨万里《野望二首》与陶渊明《归园田居》:两者都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但杨万里的诗更强调日常生活的细节,而陶渊明则更倾向于理想化的农田生活。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收录多位宋代诗人的作品。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对古诗词的分析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