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桥暮坐三首》

时间: 2024-12-29 18:24:36

水到荷花蔕,风生菰叶梢。

鸥凫晚声散,天水夕光交。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水到荷花蔕,风生菰叶梢。
鸥凫晚声散,天水夕光交。

白话文翻译:

水流到荷花的根部,微风在芦苇的叶尖上轻轻吹动。
傍晚时分,鸥鸟和鸭子的叫声逐渐散去,天边的水面映射着夕阳的光辉。

注释:

  • 荷花蔕:荷花的根部,指的是荷花的生长位置。
  • 菰叶:菰是一种生长在水边的植物,叶子通常很长,风吹动时发出声响。
  • 鸥凫:鸥和鸭的统称,这里泛指鸟类。
  • 晚声散:指傍晚时分鸟鸣声逐渐消散。
  • 夕光交:夕阳的光辉与水面相交融,形成美丽的景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写山水和乡村生活,常以质朴的语言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

《荷桥暮坐三首》是杨万里在某个黄昏时分,坐在荷桥上所作。此时的景色宁静而美丽,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象,表达了对生活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深切感受。

诗歌鉴赏:

本首诗以清新自然的意象,描绘了一个宁静的黄昏场景,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诗的开头“水到荷花蔕,风生菰叶梢”,通过水流与微风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动静结合的氛围,水与风的流动使得整个画面生动起来。接下来的“鸥凫晚声散”,则转向了鸟类的叫声,进一步增强了黄昏的宁静感,仿佛在告诉读者,随着太阳的落山,万物也在慢慢归于平静。最后一句“天水夕光交”则以夕阳映照水面的景象作为结尾,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美。整首诗在意象上形成了水、风、鸟、光的交融,传达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情感,令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淡泊与从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水到荷花蔕:描绘水流经过时的景象,既是静态的描写,也暗含了时间的流逝。
  • 风生菰叶梢:风在菰叶上轻轻地拂动,给人以耳目清新的感觉,体现了自然的生机。
  • 鸥凫晚声散:晚间鸟鸣声的消散,暗示了夜幕的降临,增加了清幽的氛围。
  • 天水夕光交:夕阳的光辉与水面相交,形成了美丽的自然图景,象征着自然的和谐与宁静。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比作诗人的情感状态,借以抒发内心的宁静与淡然。
  • 拟人:风与水的描写赋予了自然以生命,增强了诗的生动感。
  • 对仗:诗中“水到”“风生”“鸥凫”“天水”等词语构成了对仗,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黄昏的自然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大自然的热爱,传达出一种淡泊明志、从容自得的情怀。

意象分析:

  • :象征着生命的流动与时间的推移。
  • 荷花:代表纯洁与美好,常被用来象征高洁的人格。
  • :象征自然的变化与生机,带来清新的感觉。
  • 鸥凫:代表自由与宁静,展现了鸟类在黄昏时的恬淡。
  • 夕光:象征希望与温暖,夕阳的光辉在此刻显得尤为温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水到荷花蔕”意指: A. 水流到荷花根部
    B. 荷花开得很漂亮
    C. 水很清澈
    D. 荷花枯萎了

  2. “鸥凫晚声散”描述的是: A. 鸥鸟和鸭子的叫声渐渐消失
    B. 鸥鸟在水中游泳
    C. 鸥鸟和鸭子在争吵
    D. 鸥鸟飞向远方

  3. 诗中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A. 排比
    B. 拟人
    C. 夸张
    D. 对比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诗词对比:

  • 李白《静夜思》:同样是描写自然与情感的结合,但更侧重于思乡之情,情感更为浓烈。
  •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描绘春天的自然景象,意象清新,表现出对春天的期待与对生活的热爱。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宋代诗人研究》
  • 《杨万里与他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