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挽王简卿侍郎三首
已矣孤知己,颜苍鬓发稀。
虽曾参话俩,终未契禅机。
尚欲扁舟访,俄传只履归。
无因拜公墓,稽首忏前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已故朋友的追忆与悼念。诗人感叹自己失去知己,面容苍老,头发稀疏。尽管曾与朋友有过交谈,但最终未能领悟其深奥的禅理。诗人希望乘一叶扁舟去探访,然而却听闻朋友已经回到故里。无法拜访朋友的墓地,唯有在此忏悔自己过去的过失。
注释
- 已矣:已经,不再。
- 孤知己:唯一的知己,指亲密的朋友。
- 颜苍鬓发稀:脸色苍白,头发稀少,形容年老和失落。
- 参话俩:曾经一起讨论。
- 契禅机:领悟禅理的契机。
- 扁舟:小船,常用作象征自由与归隐。
- 履归:归去,回到故乡。
- 公墓:指已故的朋友的墓地。
- 忏前非:对自己过去的错误进行忏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仲明,号白云山人,晚号山人,南宋著名诗人、词人。他的诗歌以豪放、沉郁著称,常表现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刘克庄失去好友王简卿侍郎时,表达了对亡友的深切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悟。诗人在诗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个人命运的无奈,充满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刘克庄的《挽王简卿侍郎三首》是一首极具情感深度的悼诗,展现了诗人对亡友的深切怀念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全诗以“已矣孤知己”开篇,便抒发了孤独的情感,突显出诗人与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接下来的“颜苍鬓发稀”则用生动的形象描绘出诗人因失去知己而感到的苍老与无奈,情感逐渐深入。
“虽曾参话俩,终未契禅机”体现出诗人与朋友之间虽有交流,却始终未能真正理解对方的思想,暗示着人际关系中的隔阂和无奈。诗人渴望乘扁舟去探访朋友,却又无奈得知朋友已经归去,表现出一种无法再见的遗憾。而“无因拜公墓,稽首忏前非”则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因无法祭拜朋友的墓地而感到愧疚,表达了对过往种种的反思与忏悔。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意象,传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及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悟,既是对逝者的悼念,也是对生者的警醒。这种深刻的情感,使得这首诗在古典诗词中显得尤为动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已矣孤知己:已然失去唯一的知己,感到无比孤独。
- 颜苍鬓发稀:脸色苍白,头发稀疏,映射出因悲痛而产生的衰老感。
- 虽曾参话俩:虽然曾经有过深入的交流。
- 终未契禅机:最终却未能真正领悟朋友的思想,表露出对交流的遗憾。
- 尚欲扁舟访:仍然想乘船去探访。
- 俄传只履归:却听说朋友早已离去,暗示命运的无常。
- 无因拜公墓:没有机会去拜访朋友的墓地。
- 稽首忏前非:只能在此自我反省,感到内心的愧疚。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扁舟”暗示人生的旅途与追寻。
- 对仗:例如“颜苍鬓发稀”与“无因拜公墓”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情感对比。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失去友人的主题,展现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和对未能相聚的遗憾。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孤知己:象征珍贵的友谊与孤独的感受。
- 扁舟:象征追寻与归隐的愿望。
- 公墓:象征生命的终结与对逝者的追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孤知己”指的是谁?
- A. 朋友
- B. 亲人
- C. 自己
- D. 师父
-
诗人感到“颜苍鬓发稀”是因为?
- A. 年龄增长
- B. 失去朋友
- C. 生活困苦
- D. 生病
-
诗人希望乘什么去探访朋友?
- A. 马
- B. 船
- C. 车
- D. 步行
答案
- A. 朋友
- B. 失去朋友
- B. 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对亲友的怀念。
- 李白的《夜泊牛津寺》,也有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诗词对比
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相比,刘克庄的诗更为沉郁,强调了个人情感的细腻与复杂,而白居易则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离别的伤感,二者在风格和情感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刘克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