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近 送宋牧仲比部奉使虔关》
时间: 2025-01-04 08:51:3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祝英台近 送宋牧仲比部奉使虔关》
作者: 李良年
古虔州,鸥鸟路。风物带三楚。
雁字杉樯,烟际估相语。
雪残二月青峰,短箫催鹢,春已到佛桑红处。
行且住。料应吏散焚香,芸签晚来数。
楼枕双流,花响鹧鸪去。
试寻尘外亭边,有人留句,问重埽翠珉閒否。
白话文翻译:
在古老的虔州,鸥鸟在路上飞翔,风光带着三楚的气息。
雁群在杉树上排列成字,烟雾缭绕中它们在低声交谈。
残雪在二月的青峰上,短笛声催促着黄莺,春天已经来到了佛桑红的地方。
走也好,停也好,估计官员们已经散去,焚香的香火在晚来时数着。
楼边倚着双流,花开的声音伴着鹧鸪的离去。
尝试寻找那尘外的亭边,有人留下诗句,问那重檐的翠竹是否闲适?
注释:
- 虔州:古地名,今属江西省。
- 鸥鸟路:指鸥鸟飞行的路线,象征自然的灵动。
- 三楚:指楚地,古代的一个地理概念,代表富饶的风光。
- 雁字杉樯:比喻雁群飞行时的队形,杉树上立着的船桅,暗示出航的意象。
- 佛桑红处:指春天时佛桑树上开出的红花,象征春天的到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良年,清代诗人,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常常描绘自然景观与人生感悟。他的诗歌有着淡雅的情怀和清新的意境。
创作背景:该诗是李良年在送别友人宋牧仲比部赴虔关时所作,诗中表达了对好友的惜别之情和对春天即将到来的期待。
诗歌鉴赏:
这首《祝英台近》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气息和人情的交融。诗中的“古虔州”营造出一种古朴的氛围,鸥鸟的飞翔象征着自由与灵动,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接着,雁字杉樯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的和谐美,还暗示了离别的情感,仿佛在诉说着人们对于分别的依依不舍。
而“雪残二月青峰”的意象,则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到来,短箫声催促着春天的生机,佛桑红花的盛开象征着希望与新生。接下来的“行且住”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既想要继续前行,又不舍得离去。
最后的“试寻尘外亭边”,不仅是对自然的探寻,更是对生活的思考,留句问翠珉,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温暖。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春天的热切盼望,情感真挚而动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古虔州,鸥鸟路:描绘了虔州的自然风光,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风物带三楚:将景色与三楚的富饶相结合,表现出自然的美丽。
- 雁字杉樯,烟际估相语:通过雁群的形象,增加了动态感,隐喻人与自然的交流。
- 雪残二月青峰:描写了初春的景象,暗示着温暖的到来。
- 短箫催鹢,春已到佛桑红处:将春天的气息与乐声结合,表现出春天的生机。
- 行且住: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既想离去又不舍。
- 料应吏散焚香:暗示官员已散去,生活的宁静。
- 楼枕双流,花响鹧鸪去:描绘了自然的和谐美,花与鸟的交融。
- 试寻尘外亭边,有人留句,问重埽翠珉閒否: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和对闲适生活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雁群比作字形,增强了画面感。
- 拟人:烟际估相语,给自然赋予人的情感。
- 对仗:如“行且住,料应吏散”,韵律感强,增强了诗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和对春天的期待,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鸥鸟:象征自由、灵动。
- 雁字:象征团结、离别。
- 青峰:象征希望、新生。
- 佛桑红:象征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虔州”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江西
- B. 湖北
- C. 浙江
- D. 广东
-
“雪残二月青峰”中的“二月”指的是哪个季节?
- A. 春
- B. 夏
- C. 秋
- D. 冬
-
“试寻尘外亭边”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想念
- B. 期待
- C. 宁静
- D. 离别
答案:
- A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 by 孟浩然:同样描绘春天的美好。
- 《送友人》 by 李白:表达友人离别之情。
诗词对比:
- 比较李白的《送友人》和李良年的《祝英台近》,两者都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但李白更侧重于豪放激昂的情感,而李良年则更注重细腻的自然描写与内心感受的交融。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李良年全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