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近 其二十四 并序》
时间: 2025-01-04 08:43:3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信都沉,书又隔。彼此共为客。飘去杨花,知在那边陌。只留一桁荒楼,几株秃树。尚有个旧莺寻宅。更无策。拾将欢怨零星,多半是陈迹。花瘦丰台,草浅茂陵夕。嗟哉梦逼春醒,人随水逝,枉万古恨悬天窄。
白话文翻译
信都沉没,书信隔绝。我们彼此都是过客。杨花随风飘去,谁知它落在了什么地方。只留下这座荒凉的楼阁和几棵光秃的树。还有一只旧时的小莺在寻觅它的家,却已无计可施。收拾那些欢笑与怨恨的零星记忆,多半只是往日的痕迹。花儿在丰台显得萎缩,草地在茂陵傍晚显得稀疏。唉,梦境迫使我在春天醒来,人生如水般逝去,千古的遗恨依然悬在狭窄的天际。
注释
- 信都沉:指书信消失、音信断绝。
- 彼此共为客:我们彼此都是过客,意指人生命如旅。
- 飘去杨花:杨花随风飘散,象征离别与失去。
- 桁荒楼:一座荒废的楼阁,代表孤独与遗憾。
- 旧莺寻宅:旧时的小黄莺在寻找自己的家,暗示了对往昔的追忆。
- 欢怨零星:零碎的欢笑与怨恨,指记忆中不完整的情感。
- 万古恨悬天窄:千古的遗恨如同狭窄的天空,象征着无尽的苦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姚燮,清代诗人,字懋德,号蓼汀,山东人。其诗风清新婉约,往往关注人生的无常和情感的细腻,体现出对生活深刻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的复杂交织。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感慨与对过往记忆的追忆。
诗歌鉴赏
《祝英台近 其二十四》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作,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人事无常的深刻思考。开篇的“信都沉,书又隔”引入了诗中的主题——失去与隔绝,仿佛在诉说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接着,通过“飘去杨花”的意象,诗人将离别的伤感与时光的流逝紧密相连,暗示着美好事物的易逝和无奈。
在诗中,荒楼和秃树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对比,象征着生命的苍凉与孤寂。旧莺寻宅的意象则让人感受到一种失落与怀念,反映出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与渴望。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开始反思自己的内心,认为那些欢笑与怨恨如同“陈迹”,在时光的洗礼下变得模糊。
最后,诗人以“人随水逝,枉万古恨悬天窄”来总结全篇,表达出一种无奈的情感与对命运的叹息,展现了人生短暂与遗憾交织的复杂情感。这首诗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更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与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信都沉,书又隔:表达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已断,感情的沉重。
- 彼此共为客:强调生活如旅,彼此都是过客,人生短暂。
- 飘去杨花:用自然景象象征离别,表现失去的感觉。
- 只留一桁荒楼,几株秃树:通过景物描写展现孤寂和荒凉。
- 尚有个旧莺寻宅:表达对往昔的怀念与追寻,暗示失去的无奈。
- 更无策:对现状的无力感,无法改变已逝去的事物。
- 拾将欢怨零星:回忆中零碎的情感,难以完整地追溯。
- 多半是陈迹:感叹往日的情感被时间冲淡,留下的只是痕迹。
- 花瘦丰台,草浅茂陵夕:落日时分的景象,营造出淡淡的伤感。
- 嗟哉梦逼春醒:梦境的逼迫让人意识到现实,春天的象征暗含希望与失落。
- 人随水逝,枉万古恨悬天窄:人生如水般流逝,遗憾无处诉说,表现出深深的无奈和哀伤。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命比作旅途,强调短暂与无常。
- 拟人:旧莺在寻宅,赋予自然以情感,使景物生动。
- 对仗:“花瘦丰台,草浅茂陵夕”,形成和谐美感,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人生的无常与情感的复杂展开,诗人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过往的追忆与对现状的无奈,传达出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杨花:象征离别与失去,传达出无常之感。
- 荒楼:代表孤独与遗憾,暗示时间的流逝。
- 旧莺:象征怀念与追寻,表达对过去美好的渴望。
- 花与草:自然景物的变化映射人心的波动,表现情感的细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信都沉,书又隔”是指什么? A. 书信的断绝
B. 朋友的相聚
C. 旅行的开始 -
“旧莺寻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自然的热爱
B. 对过去的怀念
C. 对未来的期盼 -
“人随水逝,枉万古恨悬天窄”中的“水”象征什么? A. 财富
B. 时间
C. 爱情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红楼梦》中的诗词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姚燮《祝英台近》与李白《将进酒》对比
- 主题:姚燮关注人生的无常与情感的细腻,李白则强调放纵与豪情。
- 风格:姚燮的诗多用细腻的描写,李白则以豪放的气势见长。
- 情感:姚燮的情感更为内敛,李白则表现出明显的外向与张扬。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姚燮研究》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
- 《古诗词与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