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日游兴隆寺
作者: 薛蕙 〔明代〕
厌就骚人会,欣投释子家。
林风鸣贝叶,径露湿金沙。
宴坐依双树,清斋服九华。
晚来归客倦,欲借白牛车。
白话文翻译:
在骚人聚会的场合感到厌倦,愉快地投奔到佛家的寺院。
林间微风吹拂,贝叶沙沙作响,湿润的小路上铺满了金沙般的露珠。
宴坐在双树之下,清淡素食穿着九华衣。
傍晚时分归来的客人感到疲倦,想借一辆白牛车回家。
注释:
- 厌: 厌倦,感到厌烦。
- 骚人: 指的是文人诗人。
- 释子: 指的是佛教的僧侣。
- 林风: 林间的微风。
- 贝叶: 指贝壳树的叶子,常用于佛教寺院中。
- 径露: 小路上的露水。
- 金沙: 形容露水在阳光下闪耀的样子。
- 宴坐: 指设宴坐下。
- 清斋: 清淡的素食。
- 九华: 指九华山,佛教名山之一。
- 白牛车: 这里象征着轻便的交通工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薛蕙,明代诗人,生活在诗歌繁荣的时期,以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生活的细腻观察而著称。她的诗作多描绘山水、田园生活,并常蕴含哲理。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重阳节的九月九日,传统上是游玩、登高的日子。诗人借此机会游兴隆寺,表达了对佛教的向往和对俗世的厌倦。
诗歌鉴赏:
《九日游兴隆寺》是一首描绘秋日游寺的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佛教的热爱。开头两句,诗人以“厌就骚人会,欣投释子家”开场,直抒胸臆,表现了对世俗文人聚会的厌倦,转而向往清静的佛家生活。这种对比引发读者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接下来的描写颇具画面感,“林风鸣贝叶,径露湿金沙”,展现了秋日微风吹拂下的宁静、优美景象,细腻的自然描写让人仿佛置身其中。宴坐双树下的场景,融合了人、树、食的和谐,流露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最后两句“晚来归客倦,欲借白牛车”则暗示了游玩后的疲惫和对归家的渴望,体现了人对生活琐事的感悟和对简单、安宁生活的追求。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意象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哲思,给予读者以心灵的慰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厌就骚人会: 对文人聚会的厌倦,直接表达对喧闹场合的不满。
- 欣投释子家: 表达对宁静寺院的向往,寄托一份内心的安宁。
- 林风鸣贝叶: 通过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
- 径露湿金沙: 细腻的描写,展现环境的美丽与清新。
- 宴坐依双树: 描述宴会的安静与惬意,形成一种安宁的氛围。
- 清斋服九华: 在饮食和穿着上,体现出一种简单、质朴的生活。
- 晚来归客倦: 暗示游玩后的疲惫,透出一种生活的无奈。
- 欲借白牛车: 通过借车的意象,表达归家的愿望。
修辞手法:
- 比喻: “径露湿金沙”将露水比作金沙,形象生动。
- 拟人: “林风鸣贝叶”赋予自然以生命,使环境更具灵动性。
- 对仗: “宴坐依双树,清斋服九华”形成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喧嚣世俗的厌倦与对佛教宁静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追求内心安宁与和谐的情感。
意象分析:
- 骚人: 代表文人,象征世俗的喧嚣。
- 释子: 代表佛教,象征内心的宁静与安详。
- 林风与贝叶: 自然意象,象征和谐与宁静。
- 白牛车: 象征归家的愿望和生活的简单。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厌就骚人会”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欢 B. 厌倦 C. 无所谓 -
“欲借白牛车”中的“白牛车”象征什么?
A. 财富 B. 归家 C. 旅行 -
诗中提到的“九华”指的是哪里?
A. 一座山 B. 一种花 C. 一种饮食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秋夕》:杜甫
诗词对比:
- 《登高》:同样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对人生的感悟,风格较为沉郁。
- 《秋夕》:描绘秋天的凄凉,情感更加忧伤,与薛蕙的诗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