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莫嫌山不峻,纵目及遥天。
秋影如人瘦,寒声让雁先。
波浮苍野阔,日落夕云妍。
一塔无端起,风华欲迥然。
白话文翻译:
不要嫌弃这山不够高远,只需放眼望去便可见遥远的天空。
秋天的影子像是人一样消瘦,寒冷的声音让大雁先行而去。
波光荡漾,广阔的原野显得格外辽阔,夕阳西下,云朵映照得十分美丽。
一座塔毫无端倪地矗立起来,仿佛在风中显得格外飘逸。
注释:
- 莫嫌:不要嫌弃。
- 峻:高而陡峭的样子。
- 纵目:放眼、远望。
- 秋影:秋天的景象,常常给人以萧瑟之感。
- 寒声:寒冷的声音,指秋冬之际的自然声音。
- 波浮:波浪起伏。
- 苍野:广阔的原野。
- 夕云:晚上的云彩。
- 一塔:指一座塔,象征高耸的建筑。
- 无端:没有明显的界限或起伏。
- 风华:风采、气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忠平,现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见长。他的作品常常反映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的结合,善于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九月九日重阳节前后创作的,重阳节有登高望远的习俗,诗人借此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感悟。
诗歌鉴赏:
《九日 其二》展现了诗人对秋季自然风光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思考。开篇一句“莫嫌山不峻”,便以一种谦和的态度引导读者关注更为辽阔的天空,传达出一种开放的心境。接下来的“秋影如人瘦”,通过拟人的手法,将秋天的景象与人类情感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孤寂、萧条的氛围。而“寒声让雁先”则显示了秋意的渐浓,暗示着季节的更替与时间的流逝。
诗中对自然景象的描绘细腻而生动,尤其是“波浮苍野阔,日落夕云妍”一句,既表达了自然的壮美,又折射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澄明。最后一句“一塔无端起,风华欲迥然”,则将视线引向一座孤独的塔,象征着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追求,表达了对理想与风华的向往。
整首诗在对比中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既有对眼前景物的赞美,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情感丰富而深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莫嫌山不峻:劝告他人不要嫌弃山的高度,暗示一种谦逊和包容的态度。
- 纵目及遥天:放眼望去,可以看到遥远的天空,象征着无限的可能性与希望。
- 秋影如人瘦:秋天的影子让人联想到人们的孤独与愁苦,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 寒声让雁先:大雁在寒风中飞走,预示着季节的变化与时间的流逝。
- 波浮苍野阔:波光荡漾,展现出辽阔的自然景象,给人以开阔感。
- 日落夕云妍:夕阳西下,云彩映照得十分美丽,展示了自然的变化与和谐美。
- 一塔无端起:一座塔矗立在风中,象征着人类的追求与理想。
- 风华欲迥然:塔的风采在风中显得独特而飘逸,暗示着对理想的向往与追求。
修辞手法:
- 拟人:如“秋影如人瘦”,通过拟人化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秋天的景象。
- 对比:山的低矮与天空的辽阔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心境的开阔。
- 意象:诗中使用了自然景物(山、雁、云、塔)作为意象,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反映了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感受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出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理想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象征着高远与坚韧。
- 天:象征着希望与无限。
- 秋:象征着收获与忧伤。
- 雁:象征着迁徙与时间的流逝。
- 波:象征着变化与流动。
- 云:象征着美丽与短暂。
- 塔:象征着人类的理想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莫嫌山不峻”意思是? A. 不要嫌弃山不高
B. 山很陡峭
C. 山很险峻
D. 不要爬山 -
“秋影如人瘦”中的“影”指的是? A. 影子
B. 影像
C. 形象
D. 影迷 -
诗中提到的“大雁”代表了什么? A. 秋天的来临
B. 冬天的到来
C. 春天的希望
D. 夏天的热情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比较陈忠平的《九日 其二》与杜甫的《登高》,两者均以自然景观为依托,表现出对人生的感悟。然而,杜甫的作品更强调人生的苦涩与无奈,而陈忠平则传达出一种淡泊与理想的追求,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现代诗歌鉴赏》
- 《古诗词解读》
- 《陈忠平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