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洛阳春
作者:欧阳修 〔宋代〕
红纱未晓黄鹂语。
蕙炉销兰炷。
锦屏罗幕护春寒,
昨夜三更雨。
绣帘闲倚吹轻絮。
敛眉山无绪。
看花拭泪向归鸿,
问来处逢郎否。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早晨,红色的纱窗未放开,黄鹂在吟唱。
香炉里的兰香已然散去。
锦绣的屏风和帷幕挡住了春寒,
昨夜的雨在三更时分落下。
绣帘懒懒倚着,轻轻的絮飘荡。
眉头紧锁,心中愁绪满怀。
看花时不禁拭泪,向归去的鸿雁问,
你们是否在路上遇见我的爱郎?
注释:
- 红纱:指红色的纱窗,象征春晨的宁静。
- 黄鹂:一种鸟,鸣声悦耳,常用来描绘春天的气息。
- 蕙炉:香炉,此处指盛放兰花香的香炉。
- 三更:指夜深时分。
- 绣帘:用丝绸绣成的帘子,通常用于窗户。
- 拭泪:擦去眼泪,表现忧伤情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他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尤其以散文和诗词见长,倡导“文以载道”,强调文学的社会责任。欧阳修的诗词多描写自然景色与人情世故,富有浓厚的个性与情感。
创作背景:
《洛阳春》创作于北宋时期,正值欧阳修的中年,是他对春天的感慨与对爱恋的思念交织而成的作品。诗中描绘了春天的气息以及内心的寂寞与思念,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下人们的情感状态。
诗歌鉴赏:
《洛阳春》是一首抒情的春日诗,表现了对春天的美好向往与内心深处的孤寂相结合的复杂情感。开篇以“红纱未晓黄鹂语”描绘出一个清晨的宁静,伴随着黄鹂的鸣叫,充满生机与希望。然而,随后转入对“蕙炉销兰炷”的描写,香气已然消散,象征着美好事物的短暂与珍贵。锦屏和罗幕则是对春寒的遮挡,显现出一种冷清的氛围。
整首诗通过“昨夜三更雨”的细节,将夜晚的雨声与白天的生机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惆怅与思念。最后几句,诗人对花的凝视与泪水的擦拭,表达了对远方爱人的思念,以及对于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未来的迷惘。
整首诗巧妙地运用了意象与情感的交融,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个人内心的孤寂,构成了一个极具饱满情感的诗篇。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红纱未晓黄鹂语:春晨,红色纱窗仍未揭开,黄鹂在歌唱,营造出春天的气息。
- 蕙炉销兰炷:香炉里的香气已经散去,暗示美好事物的消失。
- 锦屏罗幕护春寒:华丽的屏风和帷幕挡住了春天的寒意,反映出人内心的脆弱与对温暖的渴望。
- 昨夜三更雨:夜晚的雨声,带来对过去的回忆与思绪。
- 绣帘闲倚吹轻絮:绣帘懒懒地倚靠着,轻柔的絮飘荡,传递出一种无奈与惆怅。
- 敛眉山无绪:皱紧的眉头,心中无所适从,表现出深深的忧虑。
- 看花拭泪向归鸿:看着花朵,擦去泪水,向归去的鸿雁询问,表现出对离去之人的思念。
- 问来处逢郎否:向鸿雁询问是否遇到心上人,传达出作者内心的渴望与忧伤。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的景象与情感结合,如“春寒”象征着内心的孤寂。
- 拟人:黄鹂的鸣叫,与人的情感互相呼应。
- 对仗:如“锦屏罗幕护春寒”和“昨夜三更雨”,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春天的美丽与诗人内心的孤独,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爱情的渴望与思念。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传达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红纱:象征着温暖与美好,春天的希望。
- 黄鹂:象征生命的活力与春天的生机。
- 蕙炉:象征着优雅与宁静,暗示美好事物的短暂。
- 绣帘:象征着生活的细腻与内心的情感。
- 归鸿:象征着远方与思念,代表对爱人的深切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黄鹂”的作用是什么? A. 代表春天的美好
B. 代表忧伤
C. 代表冬天 -
“蕙炉销兰炷”中,“蕙炉”意指: A. 烹饪的器具
B. 香炉
C. 花瓶 -
诗人对“归鸿”的询问,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思念
C. 愤怒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 - 孟浩然
- 《春夜喜雨》 - 杜甫
诗词对比:
- 《春晓》:描绘春天的生机,表达对春天的喜悦。
- 《春夜喜雨》:表现春雨的滋润,传达自然与生命的和谐。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洛阳春》更侧重于内心情感的描写,而其他两首则更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与人们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