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公定世弼登北都东楼四首
作者: 黄庭坚
都城碍飞鸟,军幕卧貔貅。
紫葚知蚕老,黄云见麦秋。
接天双阙起,伏地九河流。
耆老深望幸,銮舆不好游。
白话文翻译:
都城高耸,让飞鸟无法穿越;军营中,貔貅卧于帐幕。
紫葚树下,蚕儿已老;黄云之上,麦子已成熟。
双阙直插云天,九河静静流淌。
耆老深望着皇恩,皇上的车驾却不好亲近。
注释:
- 都城:指的是北方的都城,即北京。
- 飞鸟:形容都城的高耸,飞鸟也难以飞过。
- 军幕:军营的帐篷。
- 貔貅:一种传说中的瑞兽,象征镇压邪气,守护财宝。
- 紫葚:指的是桑树,因其果实为紫色,常与蚕的生长联系在一起。
- 黄云:指成熟的麦田,麦秋时节的景象。
- 双阙:指的是高耸的宫殿或城门。
- 九河:古代对河流的统称,象征着辽阔的水域。
- 耆老:老年人,通常为有智慧、地位的人。
- 銮舆:皇帝的车驾,象征着皇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晚号涧滨,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书法家。他的诗风受到王安石的影响,善于运用比兴手法,作品多以咏物抒情见长,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黄庭坚登临北都东楼时,表达了他对都城风景的观察与感慨,包含了对时局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北都的景象,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和城市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用“都城碍飞鸟”描绘了都城的高耸和人们的渺小,隐喻了政治权力的压迫感。接着,通过“紫葚知蚕老,黄云见麦秋”,展现了自然界的变化与生命的无常,暗含了对时间流逝的惋惜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接天双阙起,伏地九河流”描绘了宏伟的建筑与辽阔的河流形成的强烈对比,表现出一种壮丽而又沉重的气氛,象征着人类的追求和自然的无情交织。最后一句“耆老深望幸,銮舆不好游”则是对权力和地位的反思,虽然希望得到皇恩,却又显得无奈,暗示着人生的困境。
整体而言,黄庭坚的这首诗在描绘景物的同时,透过景象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情感与对社会的思考,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都城碍飞鸟:都城的高耸使得飞鸟无法飞越,寓意着权力的压迫。
- 军幕卧貔貅:军营中安静的貔貅,象征着军事力量的庇护与威严。
- 紫葚知蚕老:紫葚树下的蚕已老,暗示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 黄云见麦秋:黄云之上,麦子已成熟,反映出农作物的丰收与季节的变迁。
- 接天双阙起:双阙直插云天,形象地表现了都城的壮丽与高耸。
- 伏地九河流:九河静静流淌,象征着自然的宁静与辽阔。
- 耆老深望幸:年长者期待皇恩的眷顾,表现出对权力的渴望。
- 銮舆不好游:皇帝的车驾却难以接近,传达了对权力距离的无奈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生哲理相结合,寓意深刻。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象征:通过具体事物象征抽象概念,增强了作品的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北都景象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权力、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与生命短暂的感慨,展现了作者对历史的反思与人生的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飞鸟:象征自由与无拘束,反衬出都城的压迫。
- 貔貅:象征权力与保护,暗示军事的存在。
- 紫葚:与蚕的生长联系,隐喻生命的循环。
- 黄云:象征丰收与季节的变化,表现自然的规律。
- 双阙:象征权力与荣耀,体现都城的壮丽。
- 九河:象征广袤的自然,反映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下列哪一句描绘了都城的高耸?
- A. 紫葚知蚕老
- B. 接天双阙起
- C. 军幕卧貔貅
- D. 黄云见麦秋
-
“銮舆不好游”中的“銮舆”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动物
- B. 皇帝的车驾
- C. 农作物
- D. 自然景象
-
诗中提到的“九河”象征着什么?
- A. 人生的短暂
- B. 自然的辽阔
- C. 权力的压迫
- D. 农田的丰收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安石《泊船瓜洲》
- 苏轼《题西林壁》
诗词对比:
- 比较黄庭坚与王安石的作品,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但黄庭坚的作品更侧重于景物的描绘与内心情感的流露,王安石则更注重直白的政治表达与个人的经历。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黄庭坚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