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事十首》

时间: 2025-01-01 13:55:29

天堑犹艰限臭夷,江边蚌鷸久相持。

昔珠帘阁俱清野,今琵琶亭亦浚池。

户万八千封作麽,计三十六走安之。

平生师慕尧夫者,老去无端也皱眉。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书事十首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天堑犹艰限臭夷,江边蚌鷸久相持。
昔珠帘阁俱清野,今琵琶亭亦浚池。
户万八千封作麽,计三十六走安之。
平生师慕尧夫者,老去无端也皱眉。


白话文翻译:

这世道真的艰难,仿佛是深渊在限制着我们,江边的蚌和鹤在这里长久地相互依偎。
往日的珠帘阁是多么清幽,现在的琵琶亭却连池水都变得浑浊。
家中有多少封闭的门户,究竟有三十六条出路又能安置在何方?
我一生所敬仰的尧舜之人,如今老去却无端地皱起了眉头。


注释:

  • 天堑:比喻严重的阻碍或困难。
  • 臭夷:指外族或敌人,这里含有贬义。
  • 蚌鷸:蚌和鹤,象征着江边的自然景象。
  • 珠帘阁:古代的一种建筑,象征着清雅的环境。
  • 琵琶亭:即琵琶演奏的地方,可能表示文人雅集的场所。
  • 封作麽:封闭起来,指生活的困窘。
  • 三十六走安之:比喻多种逃生或解决的办法。
  • 慕尧夫:指对尧舜等贤君的崇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景龙,号天池,宋代著名诗人、词人,以诗词并重而闻名。其作品多描写山水风光及社会时事,风格清新自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

《书事十首》作于宋理宗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诗人在这样的背景下,表达了对国家和人生的深沉思考与无奈。


诗歌鉴赏:

刘克庄的《书事十首》是其诗歌中的一颗明珠,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思索。诗中“天堑犹艰限臭夷”,开篇即将艰难的时局与外敌的威胁相联系,展现出一种悲凉的气氛。这种情感在接下来的自然描写中得以延续,往日的美好与如今的浑浊形成鲜明对比,似乎在控诉时代的无情。

“户万八千封作麽,计三十六走安之”,通过对封闭与出路的思考,传达出诗人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奈。最后一句提及“平生师慕尧夫者”,更是将个人情感与历史伟人相联系,表现出诗人对理想的憧憬与现实的无奈。他的眉头皱起,似乎是在对国家的未来感到忧虑。

整首诗既有个体的情感,也有对社会的批判,深切而细腻,充分体现了刘克庄的诗才与其对时代的敏锐感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天堑犹艰限臭夷:天堑象征阻碍,指现实中面临的重重困难。
  2. 江边蚌鷸久相持:描写自然景象,暗指人与自然的关系与和谐。
  3. 昔珠帘阁俱清野:往日的环境美好,如今却已不再。
  4. 今琵琶亭亦浚池:现在的琵琶亭环境也不再清澈,带有失落感。
  5. 户万八千封作麽:对生活困境的感慨,反映封闭的处境。
  6. 计三十六走安之:在困境中寻找出路,表现无奈。
  7. 平生师慕尧夫者:自我反思,表达对理想的追求。
  8. 老去无端也皱眉:随着时间的流逝,诗人感到更加忧虑。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的困境比作“天堑”,生动形象。
  • 对仗:如“昔珠帘阁”与“今琵琶亭”的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自然景象中的蚌与鹤,赋予其情感,使得情景更为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与社会现实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与无奈,反映出历史变迁给人的伤感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天堑:象征着重重阻碍与困境。
  • 珠帘阁:代表过往的美好与清幽。
  • 琵琶亭:象征文人雅集的场所。
  • 蚌鷸:自然的和谐,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天堑犹艰限臭夷”中的“天堑”指什么?

    • A. 美好环境
    • B. 重重阻碍
    • C. 自然景象
    • D. 个人情感
  2. “昔珠帘阁俱清野”中的“清野”体现了什么?

    • A. 自然的和谐
    • B. 现实的困境
    • C. 过去的美好
    • D. 未来的希望

答案:

  1. B
  2.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刘克庄的《书事十首》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流露,而杜甫则更多地反映了国家的命运与社会的动荡。两者在主题上虽有相通之处,但表现手法和情感基调却大相径庭。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相关学术论文及评论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