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历历庚申事,分明在眼前。
讲和如有弊,飞渡定无船。
北使三千里,真州十四年。
酿成亡国恨,一部福华编。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回忆起庚申年间的往事,历历在目。
如果说和谈有损害,那就像飞渡而无船只。
北方的使者走了三千里路,
可是为了真州的事却经历了十四年。
最终酿成了亡国的怨恨,
这一切都记录在《福华》这本书中。
注释:
字词注释:
- 庚申事:指的是庚申年发生的事情,可能指代历史事件。
- 讲和:指和谈或和解。
- 北使:北方的使者。
- 真州:地名,可能指一个特定的州。
- 亡国恨:对国家灭亡的痛苦与怨恨。
- 福华编:书名,可能指代与历史或国家命运相关的文献。
典故解析:
“庚申”是中国古代干支历法中的一个年号,这个年份常常与某些重要历史事件相联系。诗中提到的“亡国恨”也可以理解为对历史变迁和国家命运的深刻反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师谦,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作品多描写历史和个人情感,常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历史事件的深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特定历史事件的回顾中,可能与国家的动荡和个人的感受密切相关。诗人通过回忆历史,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过去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钱塘怀古 其一》通过对往事的追忆,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诗中通过“庚申事”的回忆引出对和谈的质疑,表现出对现实和历史的敏感。诗句中的“飞渡定无船”形象地比喻了和谈的无奈,暗示即使尝试解决问题,但却缺乏实际行动和支持。
在描写北方使者的漫长旅程时,诗人通过“真州十四年”的描述,强调在国家事务中所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令人感受到历史的沉重与无奈。最后一句“酿成亡国恨,一部福华编”,总结了整个诗的情感基调,表现出对历史遗憾的深切思考,感叹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无力。
整首诗运用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构建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与对未来的忧虑,令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深邃的情感与思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历历庚申事:指代过去的历史事件,强调其清晰与真实。
- 分明在眼前:这些往事犹如眼前发生的事情,真实而触动。
- 讲和如有弊:对和平的和谈持怀疑态度,认为其可能有隐患。
- 飞渡定无船:形象地表达了和谈缺乏实质性的支持与方式。
- 北使三千里:强调北方使者的艰辛旅程,象征着国家事务的复杂。
- 真州十四年:时间的沉重,暗示了对国家事务的执着与无奈。
- 酿成亡国恨:历史的教训,个人对国破家亡的痛苦感受。
- 一部福华编:历史的记录,象征着对过去的总结与反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和谈比作“飞渡无船”,形象生动。
- 对仗:诗句的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通过“亡国恨”象征历史的沉重与个人的感受。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回顾历史事件,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历史教训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社会变迁的深刻感悟与对未来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庚申:象征历史和时间的流逝。
- 北使:象征着艰苦的外交和国家事务。
- 亡国恨:象征国家命运的悲剧与个人情感的深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庚申”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花
B. 一年的标识
C. 一种风俗 -
诗中提到的“北使”象征了什么? A. 外交的艰辛
B. 个人的奋斗
C. 自然的美丽 -
“飞渡定无船”主要表达了对和谈的什么态度? A. 积极
B. 怀疑
C. 中立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同样表现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与对现实的反思。
- 李白的《将进酒》:展现对历史与个人命运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比较董师谦的《钱塘怀古 其一》和杜甫的《春望》,两首诗都涉及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感受,但杜甫更直接地表达了对国家破败的痛苦,而董师谦则通过回忆历史来表达忧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人作品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古典诗词的艺术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