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字令 其三》
时间: 2025-01-06 14:20:0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莺花无主,看百般红紫,怎生愁苦。蜂蝶纷纷凋瘵尽,莫怪春无情意。忆否当年,杜鹃桥上,忏欲曾重诉。危阑休倚,夕阳红尽将暮。漫道金粉楼台,衣香人影,多少闲歌舞。乐极悲来曾一瞥,又变祅氛处处。狼顾鹰瞵,波谲云诡,魂荡蚕丛路。周遑鬼运,此愁那便销去。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以春天的花鸟为引子,表达了作者对无主之花、凋零之蝶的愁苦情怀。春天的无情不应怪罪,曾几何时在杜鹃桥上诉说过的情感,如今已无处依靠。夕阳西下,余晖尽染,金粉楼台、衣袂飘飘的身影,欢歌舞蹈的场景似乎遥不可及。欢愉之时,忧伤悄然来袭,四处变幻的气氛令人迷惑。狼狈的眼神、变幻的波涛,让我在蚕丛小路上迷失了方向。此时此刻,这些愁苦又能去向何处呢?
注释
- 莺花无主:莺鸟和花朵没有主人,暗示美好事物的孤独和无依。
- 蜂蝶纷纷凋瘵尽:蜜蜂和蝴蝶纷纷凋谢,象征春天的短暂与无情。
- 杜鹃桥:杜鹃鸟鸣声凄美,常与离别、愁苦相联系。
- 金粉楼台:形容富丽堂皇的建筑,代表过去的繁华。
- 乐极悲来:快乐时常伴随悲伤,表现人生的无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慎仪,清代诗人,生于明末清初,历任官职,以词赋见长,风格多变,常表现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的结合。
创作背景:此词创作于春天,正值花开时节,作者以花鸟入诗,借景抒情,反映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对失落的感慨。
诗歌鉴赏
《百字令 其三》是一首充满感伤的词作,张慎仪通过春天的景象,展现了春华秋实的无常与人事的变迁。开篇以“莺花无主”引入,立刻勾起一种孤寂和愁苦的氛围。接着,通过“蜂蝶纷纷凋瘵尽”的描写,表达了对春天短暂美好的惋惜,这种惋惜不仅是对自然的感慨,也反映了人生的苦涩。
词中忆及往昔,在“杜鹃桥上,忏欲曾重诉”一句中,诗人回忆起曾经的情感,似乎在追忆某段美好的时光,然而如今的“危阑休倚”则显示出无奈和失落。夕阳的意象常常与人生的终结符号相联系,暗示着美好事物的逝去。
“漫道金粉楼台,衣香人影,多少闲歌舞”一句,描绘了昔日繁华的场景,与现在的凋零形成鲜明对比,增添了诗的悲凉感。最后,词中“魂荡蚕丛路”表达了迷失和无助,令人感受到一种深切的愁苦。整首词在意象上层层递进,情感深邃,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怀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莺花无主:引入孤独的主题。
- 看百般红紫,怎生愁苦:对美丽景象的赞美与内心愁苦的对比。
- 蜂蝶纷纷凋瘵尽,莫怪春无情意:春天的无情,理解自然的变迁。
- 忆否当年,杜鹃桥上,忏欲曾重诉:怀旧情绪,回忆往昔。
- 危阑休倚,夕阳红尽将暮:夕阳象征结束,暗示美好事物的消逝。
- 漫道金粉楼台,衣香人影,多少闲歌舞:对繁华生活的追忆与渴望。
- 乐极悲来曾一瞥,又变祅氛处处:快乐与悲伤的交替,显示人生的无常。
- 狼顾鹰瞵,波谲云诡,魂荡蚕丛路:迷惘与困惑,表现内心的挣扎。
- 周遑鬼运,此愁那便销去:最终的无奈与愁苦的消散。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莺花无主”比喻美好事物的孤独。
- 拟人:春天被赋予无情的特征,增强情感的表现。
- 对仗:如“乐极悲来”,增强了诗词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失落的无奈,展现了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生活变迁的深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莺花:春天的象征,代表美好。
- 蜂蝶:生命的短暂与脆弱。
- 杜鹃:与离别、愁苦有关的鸟。
- 夕阳:象征生命的尽头与美好的消逝。
- 金粉楼台:繁华景象的代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杜鹃桥”象征什么?
- A) 喜悦
- B) 忧伤
- C) 繁华
- D) 无情
-
“乐极悲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悲伤
- C) 无常
- D) 怀念
-
诗中“夕阳红尽将暮”暗示了什么?
- A) 生命的开始
- B) 美好的消逝
- C) 快乐的时光
- D) 未来的希望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纳兰性德《木兰花》
诗词对比:
- 张慎仪与李清照的作品:两位诗人都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但张慎仪更多地融入了春天的意象,而李清照则更多关注个人情感的细腻与忧伤。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诗词的情感与意象》